口腔溃疡病因复杂,包括遗传、维生素缺乏、免疫系统异常、创伤等,不同年龄发病因素有别,表现为口腔黏膜圆形或椭圆形溃疡、疼痛,诊断靠临床表现,治疗以局部为主;口腔疱疹由病毒感染引起,儿童易感染,分原发和复发,原发多见于6岁以下儿童有前驱症状,复发成人好发口唇等,诊断靠病史和表现及病毒学检查,治疗原发注意休息等,复发早期用抗病毒药,不同年龄治疗有差异。
一、病因方面
口腔溃疡:病因较为复杂,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若家族中有口腔溃疡患者,个体患病风险可能增加;维生素缺乏也是常见诱因,如缺乏维生素B、维生素B等,会影响口腔黏膜的正常代谢;免疫系统异常时,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容易出现口腔溃疡,机体免疫系统不能正常识别自身和外来物质,导致口腔黏膜遭受免疫攻击引发溃疡;此外,创伤性因素也可引起,比如牙齿咬伤、佩戴不合适的假牙等,局部机械刺激会损伤口腔黏膜引发溃疡。不同年龄人群发病因素略有差异,儿童可能因挑食导致维生素缺乏引发口腔溃疡,老年人则可能因免疫系统功能衰退及口腔局部牙齿等问题更易患病。
口腔疱疹: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常见的是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单纯疱疹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传播,比如与患者共用餐具、亲吻等。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可能感染,但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更容易被感染,且感染后症状可能相对更明显。生活方式方面,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如过度疲劳、感冒等情况,潜伏在体内的单纯疱疹病毒容易被激活引发口腔疱疹。
二、临床表现方面
口腔溃疡:典型的口腔溃疡表现为口腔黏膜上圆形或椭圆形的溃疡,溃疡中心凹陷,表面覆盖白色或黄色的假膜,周围黏膜红肿。溃疡有疼痛症状,尤其是在进食刺激性食物(如酸、辣食物)时疼痛加剧。口腔溃疡可发生在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包括唇、颊、舌等部位。不同年龄人群口腔溃疡表现基本相似,但儿童口腔溃疡可能因疼痛影响进食,需要关注其饮食情况;老年人口腔溃疡愈合相对较慢,且要注意与口腔癌性溃疡相鉴别。
口腔疱疹:口腔疱疹分为原发性和复发性。原发性口腔疱疹多见于6岁以下儿童,尤其是6个月-2岁的儿童,起病前常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前驱症状,随后口腔黏膜出现成簇的小水疱,水疱壁薄、易破,破后形成糜烂面,疼痛明显。复发性口腔疱疹多见于成人,好发于口唇、口角等部位,水疱较小,往往成簇出现,破溃后形成溃疡,病程相对较短。不同年龄人群口腔疱疹的症状表现有差异,儿童原发性口腔疱疹全身症状可能更突出,而成人复发性口腔疱疹局部症状相对更明显。
三、诊断方面
口腔溃疡:主要通过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医生会查看口腔黏膜溃疡的部位、形态、大小等情况。一般根据典型的溃疡表现即可初步诊断,但有时为了排除其他疾病,可能会进行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等,以了解机体是否有感染等情况。对于反复发作或症状不典型的口腔溃疡,可能需要进一步进行活检等检查来明确是否有其他病变。不同年龄人群诊断流程基本一致,但儿童口腔溃疡诊断时要考虑其年龄相关的发病因素,如是否有维生素缺乏等情况。
口腔疱疹:根据典型的病史(如接触过疱疹患者等)和临床表现,如口腔内成簇的水疱等可初步诊断。实验室检查方面,可进行病毒学检查,如采集水疱液进行病毒培养、核酸检测等,以明确是否为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对于儿童口腔疱疹,要注意结合其年龄和全身症状进行综合诊断,如儿童原发性口腔疱疹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时,病毒学检查更有助于明确诊断。
四、治疗方面
口腔溃疡:治疗主要以局部治疗为主,目的是缓解疼痛、促进溃疡愈合。可使用口腔溃疡贴膜、口腔溃疡散等药物,这些药物具有保护溃疡面、减轻疼痛、促进愈合的作用。同时,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可用淡盐水漱口。对于因维生素缺乏引起的口腔溃疡,可适当补充维生素。不同年龄人群治疗基本相同,但儿童使用局部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的安全性,避免误吞等情况;老年人要注意药物对全身状况的影响,如是否有药物相互作用等。
口腔疱疹:对于原发性口腔疱疹,需要注意休息,保持口腔清洁,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等(仅提及药物名称),但儿童使用抗病毒药物要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缓解症状,如通过冷敷等方式减轻疼痛。复发性口腔疱疹可在发作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缩短病程。不同年龄人群治疗有差异,儿童口腔疱疹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为儿童免疫力低可能出现并发症;成人复发性口腔疱疹要注意在抵抗力下降时提前预防发作,如避免过度疲劳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