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常侵犯卵巢、盆腔腹膜、宫骶韧带,卵巢受累约占60%~80%,形成“巧克力囊肿”,影响卵泡发育及排卵功能;盆腔腹膜受累约占30%~50%,引发慢性盆腔疼痛;宫骶韧带受累约占20%~40%,导致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其他相对少见部位包括输卵管(约占5%~15%)、剖宫产切口(约占0.5%~1%)、消化道(不足1%),可能引发输卵管积水、切口周期性疼痛、便血等症状。特殊人群中,育龄期女性需定期监测排卵,避免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绝经后女性需警惕卵巢囊肿恶性变,调整饮食结构;青少年患者需与原发性痛经鉴别,直径>5cm卵巢囊肿考虑手术;妊娠期女性需定期监测卵巢囊肿,警惕扭转或破裂风险,剖宫产术中仔细检查盆腔。
一、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常侵犯的部位及病理特征
1.卵巢部位
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常见侵犯卵巢,发生率约占临床病例的60%~80%。异位内膜组织在卵巢表面形成囊肿,称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因囊液呈深褐色粘稠状,俗称“巧克力囊肿”。病理特征表现为囊壁覆盖子宫内膜样上皮,内含陈旧性出血及纤维化组织,影像学检查可见单房或多房囊性结构,内部回声不均,周边血流信号稀疏。卵巢受累后可能影响卵泡发育及排卵功能,导致不孕风险增加。
2.盆腔腹膜部位
盆腔腹膜是第二常见受累部位,发生率约30%~50%。异位内膜组织可附着于子宫后壁、直肠子宫陷凹、阔韧带等处,形成散在或融合的紫蓝色结节。腹腔镜检查可见腹膜表面针尖样出血点或火焰状病灶,病理显示间皮细胞增生伴腺体结构。盆腔腹膜受累常引发慢性盆腔疼痛,疼痛程度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经期加重,经后缓解。
3.宫骶韧带部位
宫骶韧带受累发生率约20%~40%,表现为韧带增厚、缩短,形成触痛性结节。异位内膜组织沿韧带浸润生长,可累及直肠阴道隔,导致性交痛或排便时疼痛。病理检查可见韧带纤维组织内散在腺体及间质,免疫组化标记显示ER、PR阳性表达。宫骶韧带受累是引起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DIE)的常见原因,需与恶性肿瘤鉴别。
二、其他相对少见但需关注的侵犯部位
1.输卵管部位
输卵管受累发生率约5%~15%,异位内膜组织可侵犯输卵管黏膜、肌层或浆膜层。病理表现为管腔狭窄、扭曲或完全阻塞,黏膜上皮可见子宫内膜样腺体。输卵管受累可能导致输卵管积水、粘连,增加异位妊娠风险。腹腔镜检查可见输卵管增粗、表面充血,与周围组织粘连。
2.剖宫产切口部位
剖宫产术后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率约0.5%~1%,表现为切口处周期性疼痛结节。病理检查可见切口瘢痕组织内异位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与正常切口组织分界不清。患者常有剖宫产手术史,术后数月至数年出现切口处疼痛,经期加重。超声检查可见切口处低回声或混合回声结节,血流信号稀疏。
3.消化道部位
消化道受累罕见但严重,发生率不足1%,常见部位为直肠、乙状结肠及回盲部。异位内膜组织可穿透肠壁全层,形成肠腔内或肠壁外结节。病理表现为肠黏膜下腺体结构,伴纤维化及炎症细胞浸润。消化道受累可能导致便血、排便困难、肠梗阻等症状,需与结直肠癌鉴别。肠镜检查可见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表面溃疡形成。
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及风险评估
1.育龄期女性
育龄期女性是子宫内膜异位症高发人群,尤其是有痛经、不孕或家族史者。卵巢受累可能导致卵泡发育异常,建议定期进行超声监测排卵。盆腔腹膜受累引发慢性疼痛,需避免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以防胃肠道损伤。宫骶韧带受累导致性交痛,应与伴侣沟通,选择舒适体位。
2.绝经后女性
绝经后女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下降,但残留病灶可能因雌激素水平波动而活跃。卵巢囊肿需警惕恶性变风险,建议每6~12个月进行超声复查。盆腔腹膜结节可能引发肠粘连,出现腹胀、便秘等症状,需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3.青少年患者
青少年患者常以痛经为主诉,需与原发性痛经鉴别。卵巢囊肿直径>5cm或持续增大,需考虑手术治疗,避免影响卵巢功能。盆腔腹膜结节可能引发慢性腹痛,影响学习及生活质量,建议采用心理干预联合药物治疗。宫骶韧带受累导致深部疼痛,需排除性虐待等社会因素。
4.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雌激素水平升高可能刺激异位病灶生长,但多数患者症状缓解。卵巢囊肿需定期超声监测,警惕扭转或破裂风险。盆腔腹膜结节可能引发胎盘植入或产后出血,需在产前评估分娩方式。剖宫产术中需仔细检查盆腔,避免遗漏异位病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