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盖外侧韧带损伤需先评估症状表现(不同人群有差异)及通过X线、MRI等辅助检查诊断,治疗分保守(制动休息、物理治疗)和手术(严重损伤时),康复训练早期有非负重肌肉收缩等,后期有膝关节屈伸、平衡等训练,不同人群训练需适当调整。
一、膝盖外侧韧带损伤的评估
1.症状表现
受伤后膝盖外侧可能会出现疼痛,疼痛程度因损伤程度而异,轻度损伤可能只是隐痛,重度损伤疼痛较为剧烈。还可能伴有肿胀,随着时间推移,肿胀可能会逐渐加重。同时,膝关节的活动可能会受到限制,比如屈伸困难等。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由于表述能力有限,可能更表现为哭闹、不愿活动患肢;老年人可能本身关节活动度较差,受伤后活动受限表现可能相对更隐匿,但肿胀等表现可能相对明显。
可以通过体格检查初步判断,比如侧方应力试验等,医生会用手施加外力来检查外侧韧带的稳定性。
2.辅助检查
影像学检查方面,X线检查可以初步排除骨折等其他问题,但对于外侧韧带损伤的诊断价值有限。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则能够清晰地显示外侧韧带的损伤情况,包括韧带是否撕裂、撕裂的程度等,这对于制定治疗方案非常重要。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运动员等从事高强度运动的人群,由于膝关节使用频繁,更容易出现外侧韧带损伤,且MRI检查对于他们损伤情况的评估更关键。有既往膝关节病史的人群,再次出现外侧韧带损伤时,MRI检查能更精准判断当前损伤与既往损伤的关系等。
二、膝盖外侧韧带损伤的治疗
1.保守治疗
制动休息
轻度的外侧韧带损伤可以采取保守治疗,首先要让患者制动休息,避免继续活动加重损伤。对于儿童患者,需要家长严格看护,防止其过度活动患肢;老年人也需要注意尽量减少患侧膝关节的负重和活动,可使用拐杖等辅助器具来减轻患肢负担。一般需要制动2-6周不等,具体根据损伤程度而定。
在制动期间,要注意观察患肢的肿胀、疼痛等情况是否有缓解。可以适当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物理治疗
可以采用冷敷、热敷等物理治疗方法。在损伤早期(一般是24-48小时内)进行冷敷,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冷敷可以减轻肿胀和疼痛;在损伤48小时后,可以进行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损伤修复。不同年龄人群冷敷和热敷的温度和时间需要适当调整,儿童皮肤较娇嫩,冷敷温度不宜过低,时间不宜过长;老年人皮肤感觉相对迟钝,热敷温度要注意避免烫伤。
还可以进行康复理疗,如超声波治疗等,有助于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超声波治疗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对外侧韧带损伤的修复有一定帮助。
2.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外侧韧带损伤,如完全断裂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是修复或重建外侧韧带。手术治疗后同样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但康复的时间和强度会根据手术情况有所不同。儿童患者由于骨骼还在发育,手术治疗需要更加谨慎,要充分考虑手术对骨骼生长发育的影响;老年人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后康复需要更加关注其身体耐受性,逐步进行康复训练。
三、膝盖外侧韧带损伤的康复训练
1.早期康复训练(制动期间)
在制动的早期,可以进行一些非负重的肌肉收缩训练,比如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让患者尽量收紧大腿前方的股四头肌,保持5-10秒,然后放松,重复进行,每次10-15分钟,每天3-4次。儿童患者可以在家长帮助下进行简单的肌肉收缩训练,要注意动作的轻柔;老年人进行该训练时要根据自身情况,避免过度用力导致不适。
同时,可以进行踝关节的屈伸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踝关节僵硬等问题。儿童患者踝关节活动训练要注意力度适中,老年人则要缓慢进行,避免引起疼痛加重。
2.后期康复训练(拆除制动后)
当拆除制动后,逐渐开始进行膝关节的屈伸训练。可以先在床边进行,患者坐在床边,让小腿自然下垂,利用重力逐渐增加膝关节的屈伸幅度。初始幅度不宜过大,随着恢复情况逐渐增加。对于运动员等特殊生活方式的人群,在恢复后期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运动技能训练,逐步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和运动功能;老年人则要注重提高膝关节的灵活性和日常活动能力,比如进行上下楼梯的训练(在有人辅助的情况下),但要注意速度缓慢,保证安全。
还可以进行平衡训练,比如单腿站立训练等,增强膝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和稳定性,提高膝关节的平衡能力。儿童进行平衡训练时需要有家长陪同,防止摔倒;老年人进行平衡训练时要选择平稳的地面,必要时使用辅助器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