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长疖子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引起,发病与皮肤卫生状况、皮肤损伤、机体免疫力低下有关,初期表现为皮肤局部红、肿、热、痛小结节,进展期小结节肿大、疼痛加剧且中央出现黄白色脓点,可通过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皮肤损伤、增强机体免疫力来预防。
一、发病原因
1.皮肤卫生状况
若个人不注意皮肤清洁,如长时间不洗澡、不更换衣物等,皮肤表面污垢、油脂等容易堆积,为细菌滋生创造条件,增加长疖子的风险。例如,长期处于炎热、潮湿环境且不注重皮肤清洁的人群,皮肤表面细菌繁殖活跃,更易发生疖子。
对于儿童来说,玩耍后若不能及时清洁皮肤,尤其是皮肤褶皱处,如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更容易长疖子。因为儿童皮肤相对娇嫩,且活动量大,出汗多,若清洁不及时,细菌易侵入毛囊引发感染。
2.皮肤损伤
皮肤受到擦伤、抓伤、蚊虫叮咬等损伤时,皮肤的屏障功能被破坏,细菌容易通过破损处进入毛囊及周围组织,从而引发感染形成疖子。比如,皮肤被尖锐物体划伤后,若没有进行proper消毒处理,细菌就可能趁机侵入。
老年人由于皮肤老化,皮肤弹性和屏障功能下降,更容易出现皮肤损伤,且伤口愈合相对较慢,所以也较易长疖子。另外,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皮肤抵抗力下降,即使是轻微的皮肤损伤也容易引发感染长疖子,且感染可能更难控制,容易反复发作。
3.机体免疫力低下
患有某些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艾滋病等,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使身体抵御细菌感染的能力减弱,容易长疖子。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同时机体白细胞的杀菌功能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增加疖子发生的几率。
长期熬夜、过度劳累、营养不良等情况也会使机体免疫力降低。青少年若经常熬夜玩游戏、学习压力大导致作息不规律,容易免疫力下降长疖子;挑食、节食导致营养不良的人群,由于缺乏必要的营养物质,如维生素、蛋白质等,也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加长疖子的可能性。
二、疖子的表现
1.初期表现
疖子初期通常表现为皮肤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的小结节,结节质地较硬,大小一般如黄豆至花生米大小。例如,皮肤表面出现一个小的红色肿块,触摸时疼痛明显,局部皮肤温度可能会升高。
对于儿童来说,由于皮肤感觉相对敏感,可能会更频繁地用手去触碰长疖子的部位,表现出烦躁不安等情况。而老年人对疼痛的感知可能相对迟钝,初期症状可能不太明显,但皮肤红肿等表现仍较为显著。
2.进展期表现
随着病情发展,小结节会逐渐肿大,疼痛加剧,数天后中央部位会出现黄白色脓点。脓点是由于毛囊及周围组织感染后形成的脓性分泌物积聚所致。
在这个阶段,对于机体免疫力正常的人,部分疖子可能会自行破溃,脓液排出后炎症逐渐消退;但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疖子可能会进一步发展,感染扩散,红肿范围扩大,疼痛加剧,甚至可能引起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等。
三、预防措施
1.保持皮肤清洁
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定期洗澡,建议使用温和的沐浴产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尤其是在运动出汗后、炎热潮湿的天气里,更要及时清洁皮肤。对于儿童,要经常给他们洗澡,清洗皮肤褶皱处,勤换衣物,衣物要选择棉质、透气的,以减少皮肤摩擦和细菌滋生。
老年人也应注重皮肤清洁,洗澡时动作要轻柔,避免过度搓擦皮肤,洗完后可适当涂抹一些保湿霜,保持皮肤的水分和屏障功能。
2.避免皮肤损伤
要注意保护皮肤,避免受到外伤。在进行户外活动时,要做好防护措施,如避免接触尖锐物体,防止皮肤被划伤;被蚊虫叮咬后不要过度搔抓,可使用止痒药膏等进行处理,以减少皮肤损伤和感染机会。
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保持血糖稳定,同时要特别注意保护皮肤,避免微小损伤,如修剪指甲时要小心,防止划伤皮肤,一旦皮肤有损伤要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3.增强机体免疫力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保证摄入充足的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多吃蔬菜水果、瘦肉、鱼类、蛋类等食物,避免挑食、节食。
适度运动,每周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次运动30分钟以上,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同时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成年人每天应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儿童和青少年需要更多的睡眠时间,良好的睡眠有利于机体的修复和免疫力的提升。
对于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控制病情,以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长疖子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