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衰竭患者使用无创呼吸机时,上机前要评估患者病情、皮肤等并准备设备;上机中要调节参数、固定面罩;上机后要观察呼吸、生命体征等,预防并发症并进行心理护理,包括观察各方面情况、预防相关并发症及与患者家属沟通等以保障治疗顺利及患者康复。
一、上机前准备
1.患者评估
需全面评估呼吸衰竭患者的病情,包括呼吸频率、深度、血气分析结果等。例如通过血气分析明确患者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等指标情况,若氧分压明显降低,二氧化碳分压升高,提示有使用无创呼吸机的指征。同时要评估患者的合作程度,对于意识清楚、能够配合的患者更适合使用无创呼吸机。对于儿童患者,还需考虑其年龄、体重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呼吸机参数。
评估患者的面部皮肤情况,有无破损、皮疹等,因为无创呼吸机通过面罩与患者面部接触,若面部皮肤不佳,长时间使用面罩可能会导致皮肤压迫性损伤。
2.设备准备
检查无创呼吸机的性能,包括各部件是否完好,如压缩机、管路、面罩等。确保呼吸机能够正常通气,氧源连接正常,压力设置等功能正常运行。
准备合适的面罩,根据患者的面部特征选择合适大小和类型的面罩,如鼻面罩、口鼻面罩等。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儿童专用的面罩,保证贴合良好且舒适。
二、上机过程中的护理
1.参数调节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血气分析结果调节呼吸机参数。一般初始设置潮气量为6-8ml/kg,呼吸频率12-20次/分钟,吸氧浓度从低浓度开始逐渐调整,根据血氧饱和度来调节,使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95%。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导致的呼吸衰竭患者,可能需要较低的吸呼比(I:E),如1:2-1:3,以利于二氧化碳排出。
在调节参数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呼吸频率、节律是否与呼吸机同步,有无人机对抗等情况。若出现人机对抗,可适当调整参数或给予镇静药物(需谨慎使用,尤其儿童患者应优先非药物干预)。
2.面罩固定
正确固定面罩,保证面罩与患者面部贴合紧密,但又不过于压迫。对于儿童患者,固定面罩的力度要适中,避免过紧影响面部血液循环,过松则会导致漏气,影响通气效果。可以使用头带进行固定,调整头带的松紧度,以能够容纳1-2指为宜。
三、上机后的病情观察
1.呼吸情况观察
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深度及节律,与呼吸机是否同步。正常情况下患者呼吸应与呼吸机节律一致。若患者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加重,可能提示通气不足或人机对抗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呼吸频率本身较快,要密切监测其呼吸频率变化,若与上机前相比有明显异常,需及时处理。
观察患者的口唇、甲床颜色,判断氧合情况。若口唇、甲床由紫绀转为红润,提示氧合改善;若紫绀加重,提示可能通气不足或氧供不足。
2.生命体征监测
持续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心率一般维持在正常范围,若心率增快,可能与缺氧、人机对抗等因素有关。血压也需维持在稳定状态,若出现血压异常波动,要查找原因。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其心率、血压的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需根据儿童的年龄阶段来判断是否在正常范围内。
监测体温,呼吸衰竭患者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等原因,容易合并感染,若出现体温升高,要考虑感染可能,需进一步评估。
四、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1.面部皮肤损伤
定期检查患者面部面罩接触部位的皮肤情况,定时放松面罩,一般每隔1-2小时放松面罩5-10分钟。对于儿童患者,更要增加检查频率,因为儿童皮肤娇嫩,更容易出现损伤。可以在面罩与皮肤接触部位涂抹凡士林等保护皮肤。
2.胃肠道胀气
指导患者避免过快进食、饮水,若患者出现胃肠道胀气,可适当调整体位,如半卧位,有助于缓解胀气。对于机械通气时间较长的患者,可考虑使用胃肠减压等措施,但需谨慎操作,尤其对于儿童患者。
3.呼吸道干燥
对于使用无创呼吸机的患者,由于吸入的气体未经过湿化,容易导致呼吸道干燥。可通过呼吸机的湿化装置进行湿化,保证湿化液的量和温度适宜。一般湿化液温度维持在32-35℃,湿化量适中,避免湿化过度导致气道水肿等情况。儿童患者的呼吸道相对较窄,更要注意湿化程度,防止呼吸道干燥引起不适。
五、心理护理
1.患者及家属沟通
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无创呼吸机治疗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减轻患者及家属的焦虑情绪。对于儿童患者,要通过温和的方式与患儿沟通,如使用玩具等转移其注意力,同时向家长做好解释工作,让家长配合护理。告知患者在使用过程中若有不适可以随时示意,建立良好的护患沟通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