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十字韧带损伤可通过症状表现(疼痛、肿胀、不稳定感等)和临床检查(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等)评估,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非手术适用于轻度或不能耐受手术者,包括制动休息和康复训练;手术适用于年轻活跃者,常用前十字韧带重建术。康复分早期、中期、后期,预后与恢复情况、是否规范治疗及个体差异等有关,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膝关节僵硬等问题。
一、前十字韧带损伤的评估
1.症状表现
疼痛:受伤时可能有明显的膝关节疼痛,随后疼痛可能会有所缓解,但在活动膝关节时仍可能出现疼痛,尤其是在上下楼梯、深蹲等动作时。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疼痛感受可能有差异,一般来说,儿童可能因表述不清而表现为哭闹、不愿活动膝关节等;女性在运动中发生前十字韧带损伤的概率相对较高,可能与解剖结构等因素有关。
肿胀:受伤后膝关节很快会出现肿胀,这是因为韧带损伤导致局部出血、炎症反应等。肿胀程度可能因损伤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轻度损伤可能肿胀相对较轻,重度损伤肿胀会比较明显。
不稳定感:患者会感觉膝关节有松动、不稳定的情况,在行走或运动时可能出现打软腿的现象,这会影响正常的活动,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受影响程度不同,例如经常进行剧烈运动的人可能更易出现活动受限和不稳定感加重的情况。
2.临床检查
抽屉试验:分为前抽屉试验和后抽屉试验等。前抽屉试验时,患者仰卧,屈膝90°,医生握住患者足跟,向前拉小腿,若胫骨前移明显超过对侧,提示前十字韧带损伤。不同年龄的人群进行抽屉试验时的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由于骨骼等发育情况与成人不同,检查时需更加谨慎操作。
Lachman试验:患者仰卧,屈膝15°-30°,医生一手固定股骨远端,一手向前拉小腿近端,若胫骨向前移动超过正常范围,提示前十字韧带损伤。该检查对于判断前十字韧带损伤有较高的特异性。
二、前十字韧带损伤的治疗
1.非手术治疗
适应证:对于一些轻度的前十字韧带损伤,或者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可以考虑非手术治疗。例如年龄较大、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生活方式以相对低强度活动为主的人群。
治疗措施
制动休息:使用支具或石膏固定膝关节,限制膝关节的活动,一般固定时间为3-6周左右,在此期间要避免膝关节的屈伸活动,让损伤的韧带得到初步的修复。
康复训练:在制动期间,要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等,防止肌肉萎缩。等长收缩训练是指在不引起关节活动的情况下,收缩股四头肌,每次收缩持续5-10秒,然后放松,重复进行,每天可进行多次。在拆除固定后,逐步进行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度训练、平衡训练等康复训练,康复训练需要循序渐进,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步增加训练强度和难度。
2.手术治疗
适应证:对于大多数年轻、活跃的患者,尤其是运动爱好者等生活方式以较高强度运动为主的人群,一般建议手术治疗。手术可以重建前十字韧带,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
手术方式:目前常用的是前十字韧带重建术,通常采用自体肌腱(如腘绳肌腱、髌腱等)或异体肌腱进行重建。手术需要在关节镜下进行,具有创伤小、恢复相对较快等优点。
三、康复与预后
1.康复阶段
术后早期康复(0-6周):术后佩戴支具,开始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踝关节屈伸等训练。此阶段要注意避免膝关节过度屈伸,防止影响韧带重建的效果。不同年龄的患者康复速度可能不同,儿童的组织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需要严格遵循康复计划。
中期康复(6-12周):逐渐增加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度训练,开始进行直腿抬高训练等,提高膝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生活方式不同的患者在康复过程中需要根据自己的运动需求来调整康复进度,例如运动员可能需要更早地进行与运动相关的专项康复训练。
后期康复(12周以上):进行平衡训练、本体感觉训练以及逐步恢复正常的行走、跑步等活动。在康复后期,要注重恢复膝关节的正常功能和运动能力,不同病史的患者如果有基础疾病,需要在康复过程中密切监测身体状况,确保康复安全。
2.预后
恢复良好情况:经过规范的治疗和康复,大多数患者可以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和正常的功能,能够恢复正常的生活和运动。但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患者预后可能有所差异,例如年轻、积极进行康复训练且生活方式以运动为主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
可能出现的问题: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膝关节的僵硬、肌肉萎缩、再次损伤等问题。如果康复训练不规范或者过早进行剧烈运动,可能会影响预后效果。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预后可能会受到基础疾病的影响,需要更加谨慎地进行治疗和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