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积液原因包括感染性因素(细菌、结核杆菌感染)、恶性肿瘤相关因素(原发性胸膜肿瘤、转移性胸膜肿瘤)及其他原因(心血管疾病、结缔组织病、低蛋白血症),治疗方法有针对病因治疗(感染性按相应病菌或疾病治疗,恶性肿瘤相关按类型综合治疗,非感染非肿瘤性针对原发病治疗)、胸腔穿刺抽液(缓解症状,恶性胸腔积液可后续注药)、胸腔闭式引流(复杂胸腔积液适用,保通畅防并发症),特殊人群中儿童需谨慎选安全治疗方法,老年要综合多因素、注意药物等调整及操作轻柔。
一、胸腔积液的原因
(一)感染性因素
1.细菌感染:如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引起的肺炎,炎症累及胸膜可导致胸腔积液,常见于青壮年人群,有肺炎病史或近期有呼吸道感染史的人群易发生,例如肺炎旁胸腔积液,多是由于肺部细菌感染蔓延至胸膜所致。
2.结核杆菌感染:结核性胸膜炎是常见的原因之一,多见于中青年,患者常有结核中毒症状,如低热、盗汗、乏力等,有结核病接触史或既往有结核病史的人群风险较高,结核杆菌感染后引起胸膜的免疫炎症反应,导致胸腔积液产生。
(二)恶性肿瘤相关因素
1.原发性胸膜肿瘤:如胸膜间皮瘤,较为少见,好发于中老年人,病因可能与长期接触石棉等有害物质有关。
2.转移性胸膜肿瘤:许多恶性肿瘤可转移至胸膜,如肺癌、乳腺癌、胃癌等,肿瘤细胞种植或浸润胸膜,导致胸腔积液,在老年人群中相对多见,有恶性肿瘤病史的人群需警惕肿瘤胸膜转移导致的胸腔积液。
(三)其他原因
1.心血管疾病:如充血性心力衰竭,多见于老年人,尤其是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由于体循环淤血,导致胸腔积液,多为双侧胸腔积液,且积液量一般较少。
2.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多见于中青年女性,由于自身免疫功能紊乱,累及胸膜,引起胸腔积液,患者常伴有相应结缔组织病的其他表现,如关节疼痛、皮疹等。
3.低蛋白血症:如肝硬化、肾病综合征等导致血浆蛋白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引起胸腔积液,常见于有慢性肝病、肾病病史的人群,患者有低蛋白血症的相关表现,如水肿等。
二、胸腔积液的治疗方法
(一)针对病因治疗
1.感染性胸腔积液
细菌感染: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如肺炎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等抗生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选用耐酶青霉素等,通过控制肺部感染,胸腔积液可逐渐吸收。
结核性胸膜炎:采用规范的抗结核治疗,常用药物如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遵循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的原则,抗结核治疗后胸腔积液可逐渐减少。
2.恶性肿瘤相关胸腔积液
原发性胸膜肿瘤:胸膜间皮瘤可根据病情选择手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但总体预后较差。
转移性胸膜肿瘤:对于肺癌胸膜转移导致的胸腔积液,可根据肺癌的病理类型及分期选择化疗、靶向治疗等,部分患者胸腔积液可得到控制;乳腺癌胸膜转移可采用化疗、内分泌治疗等,胸腔积液也可能减少。
3.非感染非肿瘤性胸腔积液
心血管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引起的胸腔积液,主要是积极治疗心力衰竭,改善心功能,如使用利尿剂等减轻心脏负荷,随着心功能改善,胸腔积液可逐渐吸收。
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引起的胸腔积液,主要是应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治疗原发病,随着病情控制,胸腔积液可减少。
低蛋白血症:针对肝硬化、肾病综合征等原发病进行治疗,同时补充白蛋白,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减少胸腔积液的产生。
(二)胸腔穿刺抽液
对于胸腔积液量较多,引起明显症状如呼吸困难等的患者,可进行胸腔穿刺抽液,缓解症状。但抽液时应注意速度和量,避免发生复张性肺水肿等并发症。对于恶性胸腔积液,可在抽液后向胸腔内注入化疗药物等进行治疗。
(三)胸腔闭式引流
对于一些复杂的胸腔积液,如脓胸等,可采用胸腔闭式引流,持续引流胸腔内的液体或脓液,促进肺复张,控制感染。在引流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患者发生胸腔积液时,需特别谨慎,首先要明确病因,儿童胸腔积液可能由感染等多种原因引起,由于儿童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在治疗时要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如感染性胸腔积液的抗感染治疗要选用儿童适用的抗生素,且要密切观察儿童的反应;老年患者发生胸腔积液时,要综合考虑其心肺功能等多方面因素,治疗时要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调整,避免对其肝肾功能等造成过大影响,同时在进行胸腔穿刺等操作时要更加轻柔,防止发生意外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