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哮喘目前不能完全根治,但通过规范治疗和管理可达到临床控制。其发病与遗传和环境因素相关,有气道慢性炎症和高反应性表现。治疗包括药物(糖皮质激素、支气管舒张剂、白三烯调节剂等)、避免触发因素、定期监测随访。不同年龄段有管理要点,合并其他疾病时需特殊注意,多数患儿经规范个体化治疗管理可获良好临床控制。
一、小儿哮喘的发病机制与特点
小儿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遗传易感性在小儿哮喘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而环境中的变应原(如花粉、尘螨、宠物毛发等)、呼吸道感染、空气污染等则是常见的诱发因素。小儿哮喘的气道炎症具有高反应性,表现为气道对多种刺激因子呈现过强或过早的收缩反应,从而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多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
二、治疗与管理对小儿哮喘控制的重要性
1.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是控制气道炎症最有效的药物,可分为吸入型、口服型和静脉型。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是长期控制哮喘的首选药物,如布地奈德等,通过局部作用于气道,减轻气道炎症,且全身不良反应较少,适用于各年龄段的小儿哮喘患者。
支气管舒张剂可快速缓解哮喘症状,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等短效β受体激动剂,可迅速松弛气道平滑肌,缓解喘息症状;长效β受体激动剂如沙美特罗等,可长效舒张气道,但需与吸入型糖皮质激素联合使用,用于哮喘的长期控制。
白三烯调节剂也是小儿哮喘治疗的常用药物,如孟鲁司特钠,可通过调节白三烯的生物活性,减轻气道炎症和痉挛,适用于6个月以上小儿哮喘的预防和长期治疗。
2.避免触发因素
对于有明确变应原的患儿,应尽量避免接触变应原。例如,对尘螨过敏的患儿,应保持室内清洁,经常清洗床上用品、窗帘等,使用防螨床垫和枕头;对花粉过敏的患儿,在花粉传播季节尽量减少外出,或外出时佩戴口罩等。
注意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呼吸道感染是小儿哮喘发作的常见诱因。应教导患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等,在呼吸道感染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同时,对于存在免疫功能低下的小儿哮喘患儿,可在医生评估后考虑适当的免疫调节治疗。
3.定期监测与随访
定期监测患儿的肺功能、哮喘控制水平等指标。通过峰流速仪等工具让患儿在家中监测呼气峰流速,可帮助家长和医生了解患儿的气道通气状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医生会根据患儿的哮喘控制情况,每1-3个月对治疗方案进行评估和调整,以确保患儿的哮喘得到最佳控制。
三、不同年龄段小儿哮喘的管理要点
1.婴幼儿期(0-3岁)
此阶段小儿哮喘的症状往往不典型,可能表现为反复咳嗽,尤其是在夜间和清晨,或运动后咳嗽加重。由于婴幼儿用药依从性差,在药物选择上应优先考虑吸入型糖皮质激素,且需使用婴幼儿专用的吸入装置,如储雾罐等,以确保药物能够有效地到达气道。家长要密切观察患儿的喘息、咳嗽等症状变化,及时带患儿就医。
2.学龄前儿童期(4-6岁)
患儿开始能够配合简单的肺功能检查等,家长和患儿应逐渐参与到哮喘的管理中来,如学习正确使用吸入装置等。此阶段要继续规范使用控制药物,同时注意避免幼儿园等集体环境中的触发因素,如某些玩具、粉尘等,老师和家长应共同关注患儿在幼儿园的活动情况,减少哮喘发作的风险。
3.学龄期及青春期(7岁以上)
患儿的认知能力提高,可更好地参与哮喘的自我管理,如记录哮喘日记,包括症状发作的时间、频率、触发因素等,以便医生更好地了解病情。此阶段患儿的生活范围扩大,要注意在学校、户外活动等场景中的哮喘防护,如在学校携带缓解哮喘症状的药物等,但要遵循学校的相关管理规定。
四、特殊人群(如合并其他疾病的小儿哮喘患者)的注意事项
如果小儿哮喘合并有其他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等,在治疗哮喘时要更加谨慎。例如,在使用β受体激动剂时,要密切观察患儿的心率、呼吸等情况,因为某些β受体激动剂可能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一定影响。对于合并免疫缺陷病的小儿哮喘患者,在控制哮喘炎症的同时,要注意预防感染,避免使用可能抑制免疫功能的药物(在医生权衡利弊后使用相关药物),并根据患儿的免疫状态调整治疗方案,确保在控制哮喘的同时,维持患儿的整体健康状况。
总之,虽然小儿哮喘目前不能根治,但通过规范的、个体化的治疗和管理,大多数患儿可以达到良好的临床控制,过上接近正常的生活。家长和医护人员应密切合作,为患儿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