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由多种内外因素致皮肤炎症反应,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二者在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预防方面有不同特点。湿疹病因复杂,表现分急、亚、慢性期,依病史等诊断,治疗分不同程度用药并预防接触诱因;手足口病经接触或飞沫传播,有典型疱疹等表现,依接触史等诊断,对症支持治疗,可通过卫生等预防及接种疫苗预防。
一、病因方面
湿疹:病因较为复杂,是由多种内外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内部因素如遗传因素,若家族中有过敏史,个体患湿疹的风险可能增加;自身免疫功能异常也与之相关。外部因素包括接触过敏原,常见的如花粉、尘螨、某些食物(如鱼虾、牛奶等);环境因素,干燥的空气、炎热或寒冷的气候等都可能诱发湿疹;还有刺激物,像肥皂、洗涤剂、某些化学物质等接触皮肤后也可能引发湿疹。
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常见的肠道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等。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密切接触,比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玩具、餐具等;也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比如患者打喷嚏、咳嗽时产生的飞沫中含有病毒,他人吸入后可能被感染。
二、临床表现方面
湿疹:
急性期:皮肤表现为红斑、水肿基础上的密集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严重时可出现小水疱,常融合成片,境界不清楚,搔抓、摩擦后皮疹易破损渗出清亮浆液,糜烂面逐渐结痂。好发于头面部、耳后、四肢远端、手足、阴囊、女阴、肛门等处,多呈对称性分布。
亚急性期:红肿和渗出减轻,以小丘疹、鳞屑和结痂为主。
慢性期:表现为皮肤粗糙、肥厚、苔藓样变,可伴有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病情时轻时重,容易反复发作,病程较长。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婴幼儿湿疹多发生在头面部,儿童及成人湿疹部位相对多样。
手足口病:
典型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或溃疡。口腔内疱疹多发生在舌、颊黏膜、硬腭等处,常伴有疼痛、流涎、拒食等症状;手部皮疹主要出现在手指、手掌、手背,足部皮疹多见于足底、足跟、脚背,皮疹初期为红色斑丘疹,很快发展为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疱疹消退后不留瘢痕、色素沉着。
部分患者症状较轻,可伴有低热、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少数患者特别是感染EV71的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可能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严重并发症,表现为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肢体抖动、无力、呼吸浅促、心率增快等。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较高。
三、诊断方面
湿疹:主要根据病史、皮疹特点、发病部位等进行诊断。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家族过敏史、发病经过、生活环境等情况,再结合皮肤的典型表现来判断。一般不需要特殊的实验室检查,但有时为了排除其他疾病可能会进行过敏原检测等相关检查。
手足口病:依据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来诊断。医生会询问患者是否接触过手足口病患者,结合典型的手、足、口腔疱疹等表现,同时可通过咽拭子或粪便标本进行肠道病毒核酸检测等实验室检查来明确是否为肠道病毒感染以及具体的病毒类型等。
四、治疗与预防方面
湿疹:
治疗:主要是缓解症状、减少复发。一般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治疗方法,轻度湿疹可外用糖皮质激素乳膏(如弱效的氢化可的松乳膏等,但要注意儿童使用需谨慎);中度湿疹可能需要联合使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等);对于瘙痒明显的患者可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等,但要根据年龄选择合适的剂型和剂量)。在治疗过程中要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如避免接触过敏原、保持皮肤清洁湿润等。
预防:注意寻找并避免接触过敏原,保持皮肤清洁,洗澡时避免使用过热的水和刺激性强的洗浴用品,洗完澡后及时涂抹保湿霜保持皮肤水分。对于有遗传过敏体质的儿童,要更加注意护理。
手足口病:
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发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或使用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等,儿童要根据体重准确用药);口腔疱疹可使用生理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局部使用西瓜霜喷剂等缓解疼痛;对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需要及时住院治疗,进行相应的对症支持和保护重要脏器等治疗。
预防: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避免与手足口病患者密切接触;定期对玩具、餐具等进行消毒;托幼机构等要做好晨检,发现疑似患者及时隔离治疗等。对于5岁以下儿童可接种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来预防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