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黏膜病是口腔黏膜及软组织各类疾病总称,常见类型有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口腔扁平苔藓、天疱疮、念珠菌病等,发病原因有局部和全身因素,诊断靠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病理检查,治疗原则是局部和全身治疗为主,特殊人群婴幼儿、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患口腔黏膜病各有注意事项。
常见类型及特点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好发于中青年人群,女性略多于男性。病因较为复杂,可能与遗传、免疫、精神因素、饮食等有关。典型表现为口腔黏膜上圆形或椭圆形的溃疡,有明显疼痛感,具有复发性,间隔一段时间会复发,发作有自限性,一般1-2周可自愈。
口腔扁平苔藓:
多见于40-60岁的女性。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免疫、精神、内分泌、感染等因素有关。口腔黏膜上可出现白色条纹、丘疹、斑块等损害,患者常感黏膜粗糙、木涩感、烧灼感等,病情有反复发作的特点,部分患者有恶变可能,需定期随访。
天疱疮:
是一种严重的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发病机制是自身免疫因素导致皮肤黏膜的棘层细胞松解,出现薄壁大疱,疱壁易破,形成糜烂面,疼痛明显,可累及口腔、皮肤等多个部位,病情严重时可危及生命,需要及时就医治疗。
念珠菌病: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婴幼儿由于口腔局部环境适合念珠菌生长,易患急性假膜型念珠菌病(又称鹅口疮),表现为口腔黏膜出现白色凝乳状斑块,擦去后露出红色糜烂面;成年人念珠菌病可分为急性假膜型、急性萎缩型、慢性萎缩型、慢性增殖型等,常与全身状况有关,如长期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或患有糖尿病、艾滋病等免疫功能低下性疾病时易发病。
发病原因
局部因素:
牙齿锐利边缘、残根残冠等局部刺激因素可引起创伤性溃疡等口腔黏膜病;不良修复体长期摩擦口腔黏膜也会导致黏膜病变。
全身因素:
年龄方面,婴幼儿免疫系统不完善,易患念珠菌病等;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功能减弱,口腔黏膜病的发病率相对较高,且愈合能力可能较差。性别上,如前面提到的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女性略多,口腔扁平苔藓女性多见等。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酗酒、过度劳累、精神压力大等可影响机体免疫功能,增加口腔黏膜病的发病风险;饮食中缺乏维生素(如维生素B族等)、微量元素(如锌等)也可能诱发口腔黏膜病。病史方面,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等)的患者,口腔黏膜病的发生率会增加,因为这些疾病会影响机体的整体内环境稳定,进而波及口腔黏膜组织。
诊断方法
临床检查:
医生通过视诊观察口腔黏膜的颜色、形态、大小、分布等情况,如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溃疡特征,口腔扁平苔藓的白色条纹表现等;触诊可了解病变部位的质地、有无硬结等情况。
实验室检查:
对于一些与免疫相关的口腔黏膜病,如天疱疮等,可能需要进行免疫相关指标的检测,如间接免疫荧光检查、直接免疫荧光检查等;对于念珠菌病,可进行涂片镜检,查找念珠菌菌丝或孢子等。
病理检查:
当怀疑有口腔黏膜恶变等情况时,需要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通过显微镜观察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等变化,以明确病变的性质,是诊断口腔黏膜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治疗原则
局部治疗为主:
根据不同的口腔黏膜病,使用相应的局部药物,如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可使用含漱剂(如氯己定含漱液)、溃疡贴膜等;口腔扁平苔藓可使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局部涂抹等。
全身治疗:
对于病情较重或有全身因素参与的口腔黏膜病,如天疱疮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进行全身治疗;念珠菌病则需要使用抗真菌药物进行全身或局部治疗等。同时,对于有全身基础疾病的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以促进口腔黏膜病的康复。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幼儿:
婴幼儿患口腔黏膜病时,如鹅口疮,家长要注意口腔卫生,喂奶后可喂少量温水清洁口腔;由于婴幼儿无法准确表达不适,家长要密切观察口腔黏膜情况,若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因为婴幼儿免疫功能低,病情变化可能较快,所以需要格外谨慎护理。
老年人:
老年人患口腔黏膜病时,由于其愈合能力差,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洁,饮食上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疼痛等不适。同时,要积极控制全身基础疾病,因为全身状况对口腔黏膜病的影响较大,良好控制基础疾病有助于口腔黏膜病的治疗和康复。
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女性患口腔黏膜病时,用药需要特别谨慎,因为某些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在选择治疗药物时,要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安全性,尽量选择局部用药且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法,同时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