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疫苗对降低感染风险、减轻症状、保护高危人群等有重要作用,适宜人群为6月龄及以上无禁忌证者,禁忌人群包括过敏者、患急性及严重慢性疾病等者,最佳接种时间北方10-12月流行季前9-11月接种,南方10月前接种,不同人群接种时间有差异,接种后局部和全身有相应反应,特殊人群有注意事项。
一、流感疫苗的必要性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和一定的致病性,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因此有必要接种流感疫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降低感染流感的风险
大量研究表明,接种流感疫苗可显著降低接种者感染流感病毒的概率。例如,对于健康成年人,接种流感疫苗后,体内会产生相应的抗体,当流感病毒侵袭时,抗体能快速发挥作用,阻止病毒在体内的复制和传播,使感染流感的风险降低约50%-70%。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同样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且能减轻感染后的症状严重程度。
(二)减轻流感相关症状
即使接种者感染了流感病毒,接种流感疫苗也能减轻症状的严重程度。临床研究发现,接种过流感疫苗的人感染流感后,发热时间会缩短,发热程度降低,咳嗽、乏力等症状的持续时间也会明显缩短,身体恢复得更快。这对于减少因流感导致的缺勤、提高生活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
(三)保护高危人群
1.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免疫力下降,患流感后容易引发肺炎、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接种流感疫苗可使老年人患流感及流感相关并发症的风险降低。研究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接种流感疫苗后,因流感住院的风险降低约50%-70%。
2.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是流感的高发人群和高危易重症人群。接种流感疫苗后,可有效保护儿童免受流感病毒侵害,降低儿童因流感导致的门诊就诊、住院等情况的发生。例如,5岁以下儿童接种流感疫苗后,住院风险可降低约30%-40%。
3.患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的人群,患流感后发生重症的风险较高。接种流感疫苗有助于降低这些人群的流感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
二、接种流感疫苗的适宜人群与禁忌人群
(一)适宜人群
一般来说,6月龄及以上所有愿意接种流感疫苗且无禁忌证的人都适宜接种流感疫苗,尤其是上述提到的老年人、儿童、患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等高危人群应优先接种。
(二)禁忌人群
1.对疫苗中所含成分过敏者:包括对鸡蛋过敏(如严重鸡蛋过敏者不能接种流感疫苗,因为流感疫苗的生产过程可能会用到鸡蛋)、对疫苗中其他成分过敏者,此类人群接种后可能会发生严重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等,因此禁止接种。
2.患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期和发热者:此时接种疫苗可能会加重原有病情或导致发热等症状加重,应待病情稳定后再考虑接种。
3.妊娠期妇女:虽然目前没有明确证据表明流感疫苗会对妊娠期妇女及胎儿造成不良影响,但一般建议在妊娠任何阶段均可接种流感疫苗,不过在接种前应充分评估受益风险。
三、接种流感疫苗的时间选择
(一)最佳接种时间
通常建议在流感流行季前接种流感疫苗,我国北方地区一般是10-12月为流感流行季,所以9-11月接种较为适宜;南方地区流感流行季相对较长,接种时间可适当延长,但也建议在10月前完成接种,以便在流感高发季节前使机体产生足够的抗体。
(二)不同人群的接种时间差异
1.儿童:6-35月龄儿童应在每年流感流行季前接种流感疫苗,最好在10月底前完成接种;3岁以上儿童可在9月及以后接种。
2.老年人:老年人可在9月开始接种流感疫苗,尽量在10月底前完成,以获得更好的保护效果。
四、接种流感疫苗后的注意事项
(一)局部反应
接种后在接种部位可能会出现疼痛、红肿、硬结等局部反应,一般这些反应较轻,多数在1-2天内自行缓解,无需特殊处理,但要注意保持接种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搔抓,防止继发感染。
(二)全身反应
少数人可能会出现发热、乏力、头痛、肌肉酸痛等全身反应,一般为轻度,通常1-3天内可自行消退。如果出现高热(体温超过38.5℃)或全身症状较重且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接种后要在接种点观察30分钟,确保无异常反应后再离开。回家后要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睡眠,适当多饮水,饮食清淡。
2.老年人:接种后要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如有不适及时与医生沟通。同时,要继续遵循原有慢性基础疾病的治疗和管理方案,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