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可通过运动康复训练(早期和后期分情况、个性化制定方案)、营养支持(保证蛋白质等摄入)、物理治疗(电刺激疗法、按摩)来防止肌肉萎缩,同时要应对心理因素影响,保持积极心态,家人和医护人员给予支持帮助患者康复。
一、运动康复训练
1.早期康复训练
骨折后短时间内(如1-2周内):在骨折固定的情况下,可进行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例如,上肢骨折时,可进行握拳、伸指等动作,每次收缩持续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可进行3-4组。对于下肢骨折,可进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即大腿肌肉用力绷紧,保持5秒左右,然后放松,同样重复10-15次,每天3-4组。这种训练可以防止肌肉进一步萎缩,并且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需要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简单运动,避免过度活动影响骨折愈合。老年人骨折后进行等长收缩训练时,要注意动作的缓慢和平稳,避免因肌肉力量差而导致受伤。
骨折后期(骨折固定拆除后):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如果是下肢骨折,可开始进行渐进性的关节活动度训练和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包括膝关节、髋关节的屈伸等,从较小的活动范围开始,逐渐增加,例如膝关节可从30°-40°开始,逐渐增加到90°以上。肌力训练可进行站立、步行训练(在有保护的情况下),对于下肢肌肉力量的恢复非常重要。上肢骨折拆除固定后,可进行抓握物品、举轻量物品等训练,逐渐增加物品的重量和训练的时间。
2.个性化运动方案:需要根据骨折的部位、愈合情况以及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例如,脊柱骨折患者的康复训练需要特别注意脊柱的保护,避免脊柱的扭曲和过度弯曲;对于年轻、身体状况较好的患者,可以适当增加运动的强度和难度,而对于老年患者或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则需要循序渐进,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
二、营养支持
1.蛋白质摄入:蛋白质是肌肉修复和生长的重要原料。骨折后肌肉萎缩的患者需要保证充足的蛋白质摄入,可通过食用瘦肉、鱼类、蛋类、豆类、奶制品等食物来获取。例如,每100克瘦肉中含有约20克左右的蛋白质,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每天摄入适量的瘦肉。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蛋白质的需求相对较高,可适当增加奶制品和蛋类的摄入;老年人则要注意蛋白质的消化吸收情况,可选择易消化的蛋白质食物。
2.其他营养物质: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对骨骼和肌肉的健康都很重要。患者可通过晒太阳(每天15-30分钟,注意避免晒伤)以及食用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深海鱼类、蛋黄等获取维生素D。钙也是维持肌肉正常功能的重要元素,可通过饮用牛奶、食用豆制品等补充钙。同时,还需要保证摄入足够的碳水化合物来提供能量,以支持运动康复训练。
三、物理治疗
1.电刺激疗法: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TENS)可以通过刺激神经肌肉,引起肌肉收缩,从而防止肌肉萎缩。电刺激的参数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一般频率在20-100Hz之间,强度以患者能够耐受且肌肉出现明显收缩为准。对于儿童患者,电刺激的强度要适当降低,避免对儿童的神经肌肉造成过度刺激;老年人由于皮肤感觉相对不敏感,在调整电刺激强度时要更加谨慎,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
2.按摩:适当的按摩可以促进肌肉的血液循环,放松肌肉,防止肌肉萎缩。按摩时可采用揉、捏、推等手法,从肢体的远端向近端进行按摩,每次按摩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对于骨折部位附近的肌肉按摩要注意力度,避免影响骨折愈合。儿童患者的按摩要更加轻柔,避免引起疼痛和不适;老年人皮肤较薄,按摩时手法要轻,防止损伤皮肤。
四、心理因素的影响及应对
1.心理因素对肌肉萎缩的影响:骨折后长期的康复过程可能会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而这些不良情绪可能会进一步加重肌肉萎缩。因为心理压力会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从而影响肌肉的代谢和功能。例如,长期焦虑的患者可能会出现食欲下降、睡眠不佳等情况,进而影响营养物质的摄入和身体的恢复,导致肌肉萎缩加重。
2.应对措施:患者需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家人和医护人员要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和支持。可以通过心理疏导、参加康复小组等方式来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例如,组织骨折康复患者之间的交流活动,让患者分享康复经验,增强康复的信心。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营造轻松愉快的康复环境,通过游戏等方式转移儿童的注意力,减轻其对康复治疗的恐惧和焦虑情绪;老年人则需要家人更多的陪伴和心理安抚,帮助其树立康复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