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1期属微小病变期,有疼痛(继发性进行性加重痛经、慢性盆腔痛)、不孕等症状,可通过超声、MRI、腹腔镜等检查诊断,治疗有药物(非甾体抗炎药、避孕药、GnRH-a)和手术(保守性、根治性)方式,预后部分患者症状缓解、生育功能改善但可能复发,需定期随访,不同年龄患者治疗及随访有差异,生活方式影响预后与随访。
一、疾病定义与分期
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1期属于微小病变期,此期异位内膜病灶比较局限,显微镜下可见盆腔腹膜有一些微小的异位病灶,或卵巢上有微小的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等情况。
二、症状表现
1.疼痛
痛经:多为继发性痛经,且进行性加重,疼痛程度个体差异较大,部分患者在月经期间会出现下腹部、腰骶部等部位的疼痛,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女性均可发生,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相关,生活方式上若长期劳累、压力大等可能会影响疼痛的感受,有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的患者痛经症状可能更明显。
慢性盆腔痛:部分患者会有非经期的慢性盆腔疼痛,持续时间较长,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2.不孕: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会影响盆腔内环境,如影响输卵管的蠕动、卵巢的排卵功能等,从而导致不孕,尤其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女性,此情况较为突出,年龄较大有生育计划的女性可能面临更大的不孕风险。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经阴道超声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发现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表现为附件区的无回声或低回声区,边界多较清晰,能观察到病灶的大小、位置等情况,不同年龄女性的超声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有一定不同,生活方式对超声检查结果影响较小,但病史中有盆腔相关疾病史会有助于超声诊断时的鉴别。
MRI检查:对于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有较高的特异性,能更清晰地显示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但相对超声检查费用较高,一般在超声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时考虑使用。
2.腹腔镜检查:是诊断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盆腔内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等,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对于有可疑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表现但其他检查难以确诊的患者适用,年龄不是腹腔镜检查的绝对禁忌证,但需综合患者全身情况等评估,生活方式健康与否对腹腔镜检查本身影响不大,但术前术后的生活方式调整有助于患者恢复。
四、治疗方式
1.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对于轻度疼痛的患者可选用,如布洛芬等,能缓解痛经等疼痛症状,不同年龄患者使用时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儿童一般不建议使用此类药物缓解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疼痛,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等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药物代谢等与成人不同。
避孕药:通过抑制排卵等作用,减少子宫内膜的生长,从而缓解症状,适用于有避孕需求且适合使用避孕药的患者,育龄女性在使用避孕药前需评估自身健康状况,如有无肝肾功能异常、血栓风险等,有相关病史的患者使用时需谨慎。
GnRH-a:可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导致卵巢激素水平显著下降,造成暂时性闭经,从而使异位内膜萎缩,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引起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对于年龄较大且无生育需求、但又不适合其他长期治疗方式的患者可考虑使用,使用前需评估骨密度等情况,有骨质疏松风险的患者需谨慎。
2.手术治疗
保守性手术:适用于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尽量切除病灶同时保留子宫、卵巢等正常组织,如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剥除术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手术时需考虑其生育潜力等,年轻有生育需求的女性通过手术尽可能保留生育功能,而年龄较大的患者手术方式需综合其整体健康状况等决定,生活方式上术后需要适当休息、合理营养等促进恢复。
根治性手术:适用于无生育需求、病情较重或复发的患者,行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此类手术适用于年龄较大、无生育意愿且病情较严重的患者,术后需注意激素替代治疗等相关问题以改善生活质量。
五、预后与随访
1.预后
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1期经过合适的治疗后,部分患者症状可得到缓解,生育功能也可能得到改善,尤其是保守性手术治疗后有生育需求的患者有怀孕的可能,但也有部分患者可能会复发,年龄较轻的患者相对复发风险可能相对较高一些,生活方式健康、定期复查等有助于改善预后。
2.随访
治疗后需要定期随访,一般建议每3-6个月复查一次,通过妇科检查、超声检查等评估病情有无复发等情况,对于有生育需求的患者,随访时需关注其生育功能恢复情况,不同年龄患者的随访频率和项目可能根据个体情况有所调整,如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更关注全身健康状况等,生活方式上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在随访过程中更好地监测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