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肺结节是左肺内直径小于3厘米的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密度增高阴影,成因包括感染因素(细菌、病毒、真菌感染)、良性病变(肺错构瘤、炎性假瘤)、恶性病变(肺癌等),影像学可通过观察大小、形态等初步评估,良性结节根据情况或抗感染或定期随访,恶性结节则综合制定手术、放化疗等治疗方案,需结合多种检查明确性质并据具体情况处理随访。
一、左肺结节的定义
左肺结节是指在左肺内出现的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病灶,其直径通常小于3厘米,在胸部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CT等)上表现为密度增高的阴影。
二、常见成因
1.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例如肺炎链球菌等细菌感染肺部后,可能在局部形成炎性结节。研究表明,肺炎链球菌感染引发的肺部炎症,在炎症修复过程中有可能形成结节样改变,这种情况在免疫力相对较低的人群中更易发生,比如老年人或患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的人群。
病毒感染:像新冠病毒感染后,部分患者在肺部CT上可发现结节。有相关研究显示,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的肺部病变具有多样性,其中结节样改变是较为常见的表现之一,不同年龄阶段的感染者都可能出现,但对于有基础肺部疾病的患者,出现结节的概率和表现可能会有所不同。
真菌感染: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容易受到真菌感染,如曲霉菌感染。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或患有免疫缺陷性疾病的人群,更容易发生肺曲霉菌感染并形成结节。例如,一些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在接受化疗后,由于免疫力极度低下,肺部曲霉菌感染的风险增加,进而形成结节。
2.良性病变
肺错构瘤: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良性肿瘤样病变,由肺内正常组织异常组合形成。它的发生与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异常有关,一般生长较为缓慢,多见于中年人群,通常没有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
炎性假瘤:是肺部炎症后局限性、非特异性、增生性瘤样病变。多是由于肺部局部慢性炎症刺激,导致组织增生形成结节。其成因与肺部长期受到炎症因子刺激有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以成年人多见。
3.恶性病变
肺癌:包括原发性肺癌和转移性肺癌。原发性肺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如长期吸烟,吸烟人群患肺癌的风险显著高于不吸烟人群,研究发现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患肺癌的几率越高;长期接触职业致癌因素,如石棉、氡气等;大气污染也是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转移性肺癌则是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至肺部形成的结节,例如乳腺癌、胃癌等都可能转移到肺部形成结节。
三、影像学表现及评估
1.影像学特征
在胸部CT上,会观察结节的大小、形态、边缘、密度等情况。一般来说,结节直径小于5毫米称为微小结节,5-10毫米称为小结节。良性结节通常边缘比较光滑,形态规则;恶性结节往往边缘不规则,有毛刺征、分叶征等表现。例如,恶性结节的毛刺征是由于肿瘤细胞向周围组织浸润生长,导致结节边缘出现细短的毛刺样改变;分叶征则是因为肿瘤各部位生长速度不同,呈现出类似分叶的形态。
2.评估流程
首先根据结节的大小、形态等初步判断良恶性概率。对于直径小于5毫米的纯磨玻璃结节,良性概率相对较高,但也需要定期随访胸部CT观察其变化;对于直径较大、形态可疑恶性的结节,可能需要进一步进行穿刺活检等检查以明确病理性质。不同年龄人群的评估侧重点略有不同,比如对于老年人群,更要关注恶性病变的可能性,而对于年轻人群,良性病变的概率相对较高,但也不能忽视恶性情况。
四、临床处理及随访
1.良性结节的处理
如果是由良性感染性疾病引起的结节,如细菌感染导致的炎性结节,在明确病原体后,使用相应抗生素治疗,感染控制后部分结节可能会缩小或消失。对于肺错构瘤、炎性假瘤等良性病变,如果结节较小且没有症状,通常采取定期随访胸部CT的方式,一般建议每6-12个月复查一次,观察结节的大小、形态变化。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伴有基础疾病,在随访过程中要更加密切关注身体状况,因为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结节的变化以及身体对结节相关情况的耐受。
2.恶性结节的处理
如果确诊为肺癌等恶性结节,需要根据肿瘤的分期、患者的身体状况等综合制定治疗方案,如手术治疗、放疗、化疗等。早期肺癌通过手术治疗有可能达到较好的预后效果,而中晚期肺癌则需要综合多种治疗手段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在整个治疗及随访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身体基础状况等因素,例如老年患者身体机能较差,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更加谨慎,注重治疗的耐受性和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之,左肺结节的成因复杂多样,需要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影像学检查及必要的有创检查来明确其性质,然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理和随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