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荨麻疹的发病与自身免疫、感染、物理、饮食、精神等因素相关。自身免疫因素中约50%慢性荨麻疹患者有自身抗体且女性发生率可能较高;感染因素里儿童易因病毒等感染引发,不同性别无特异性差异;物理因素中不同人群对其敏感性有差异;饮食因素中儿童添加辅食时易因食物过敏引发,无特定性别倾向;精神因素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影响,不同年龄性别无明显差异但个体因素有影响。
一、自身免疫因素
机制:人体的免疫系统出现异常时,会错误地将自身的肥大细胞等视为外来异物进行攻击,导致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活性介质,从而引发慢性荨麻疹。例如,约50%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存在自身抗体,如抗IgE抗体、抗高亲和力IgE受体(FcεRI)抗体等。自身免疫性因素在慢性荨麻疹的发病中占据重要地位,这种异常的免疫反应可能与遗传易感性有关,具有遗传背景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自身免疫相关的慢性荨麻疹问题。
与年龄性别关系:自身免疫性慢性荨麻疹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生,但在女性中的发生率可能相对较高。有研究表明,育龄期女性可能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等因素,更容易出现自身免疫性相关的慢性荨麻疹表现。
二、感染因素
机制:某些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可诱发慢性荨麻疹。例如,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荨麻疹的关系较为密切,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可能通过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炎症介质释放,从而引发荨麻疹症状。病毒感染如肝炎病毒、EB病毒等感染也可能成为慢性荨麻疹的诱因,感染病原体后,机体的免疫应答被激活,进而导致皮肤出现风团、瘙痒等荨麻疹表现。
与年龄性别关系: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更容易受到病毒等感染因素的影响而引发慢性荨麻疹。而不同性别在感染相关慢性荨麻疹的发病上并没有明显的特异性差异,但在儿童群体中,病毒感染导致慢性荨麻疹的情况相对较为常见。
三、物理因素
机制:
机械性刺激:如皮肤受到搔抓、摩擦等机械性刺激后,可导致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物质,引发风团、瘙痒等荨麻疹症状。这种物理性刺激引起的慢性荨麻疹可能与个体皮肤的敏感性有关,一些皮肤较为敏感的人群更容易因机械性刺激而发病。
温度变化:温度的突然变化,如冷热刺激,可引起皮肤血管的反应性变化,导致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炎症介质,从而诱发慢性荨麻疹。例如,从寒冷环境突然进入温暖环境,或相反情况,都可能引发皮肤的荨麻疹表现。
日光照射:紫外线等日光照射可引起皮肤的免疫反应,使皮肤中的肥大细胞等活化,释放组胺等介质,导致慢性荨麻疹的发生。有研究发现,部分慢性荨麻疹患者在日光照射后症状会加重。
与年龄性别关系: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对物理因素的敏感性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对机械性刺激等物理因素的耐受性相对较差,更容易因这些因素引发慢性荨麻疹。而在性别方面,并没有明显的证据表明男性和女性在物理因素相关慢性荨麻疹的发病上存在显著差异,但个体之间的皮肤敏感性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会影响不同个体对物理因素的反应。
四、饮食因素
机制:某些食物可作为过敏原引起机体的过敏反应,从而导致慢性荨麻疹。常见的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包括鱼虾、蟹、蛋类、牛奶等。食物中的过敏原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抗原抗体反应会激活肥大细胞等,释放组胺等介质,引发皮肤的荨麻疹症状。
与年龄性别关系:儿童在添加辅食阶段,由于对新食物的接触和适应过程,更容易因食物过敏引发慢性荨麻疹。而在性别上,并没有特定的性别倾向,但不同个体的食物过敏情况存在差异,这与个体的遗传易感性、胃肠道等消化吸收功能等因素有关。例如,一些儿童可能对牛奶蛋白过敏,从而导致慢性荨麻疹的发生。
五、精神因素
机制: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状态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精神因素可能会使机体的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释放一些神经肽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影响肥大细胞等的活性,导致组胺等介质释放增加,从而诱发或加重慢性荨麻疹。例如,当人处于长期精神压力下时,可能会出现慢性荨麻疹症状的波动或加重。
与年龄性别关系: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都可能受到精神因素的影响,但儿童在面对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时,如环境改变、家庭关系等,精神因素对其慢性荨麻疹发病的影响可能通过家长的情绪等间接体现。在性别方面,并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导致精神因素在慢性荨麻疹发病中的不同,但个体的性格特点、心理承受能力等因素会影响精神因素对慢性荨麻疹的作用。例如,性格较为内向、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人群可能更容易因精神因素引发或加重慢性荨麻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