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节磨玻璃影是胸部CT上局灶性密度轻度增高云雾状淡薄影,炎症、早期肿瘤等可致其产生,可作为良恶性判断线索,不同人群需差异考虑,进一步检查有增强CT、PET-CT、病理活检等,随访根据结节直径等有不同策略。
产生的可能原因
炎症因素:肺部的炎症反应可能导致肺组织出现磨玻璃影。例如,细菌、病毒等感染引起的肺炎,在炎症刺激下,肺泡内可能会有炎性渗出、细胞浸润等,从而在CT上表现为磨玻璃影。有研究表明,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肺炎中,约有一定比例的患者会出现肺部磨玻璃影表现。
早期肿瘤病变:一些早期的肺部肿瘤,如非小细胞肺癌的早期阶段,可能表现为磨玻璃结节影。这是因为肿瘤细胞在肺组织内生长,尚未完全破坏肺的正常结构,但已经引起了局部的密度改变。例如,原位腺癌等非浸润性或微浸润性肺癌常常以磨玻璃影的形式在CT上被发现。
其他因素:还可能与肺出血、肺间质病变等情况有关。比如,肺泡内少量出血时,也可能在CT上呈现磨玻璃样的密度改变;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早期也可能出现类似的磨玻璃影表现。
肺结节磨玻璃影的临床意义
良恶性判断的重要线索
恶性可能的特征:如果磨玻璃影结节具有一些恶性征象,如结节直径较大(一般认为直径大于8mm相对恶性可能性增加)、结节内出现实性成分、结节边缘不规则(有分叶、毛刺等表现)、结节生长速度较快(在短时间内复查CT发现结节明显增大)等,那么提示恶性肿瘤的可能性较大。例如,研究发现部分磨玻璃结节型肺癌在随访过程中会出现结节内部实性成分增加等恶性进展的表现。
良性可能的特征:对于一些磨玻璃影结节,如果结节直径较小(小于5mm)、边缘光滑、长期随访结节大小和形态无明显变化,那么良性病变的可能性相对较大。比如,一些由炎症引起的磨玻璃影,在经过抗炎治疗后可能会缩小或消失。
不同人群的差异考虑
年轻人群:年轻患者出现肺结节磨玻璃影时,良性病变的可能性相对较高,尤其是由炎症导致的情况较多。但也不能忽视早期肿瘤的可能,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一步检查,如进行肿瘤标志物检测、必要时行PET-CT检查等。例如,年轻女性因上呼吸道感染后出现的肺部磨玻璃影,炎症引起的概率较大,但仍需动态观察。
老年人群:老年人出现肺结节磨玻璃影时,恶性的可能性相对增加。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肺部肿瘤的发病风险升高。老年患者需要更加谨慎地评估,可能需要更积极地进行进一步检查以明确结节性质,如进行支气管镜检查、肺穿刺活检等有创检查来获取病理诊断。
有吸烟史人群:吸烟史是肺癌的高危因素之一,有吸烟史的人出现肺结节磨玻璃影时,恶性的风险较无吸烟史人群更高。这类人群更需要密切关注磨玻璃影结节的变化,必要时尽早进行相关检查以排除恶性病变。
肺结节磨玻璃影的进一步检查与随访
进一步检查方法
增强CT检查: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进行CT增强扫描,可以帮助判断结节的血供情况。一般来说,恶性结节的血供相对丰富,在增强扫描时会有明显的强化表现,而良性结节的强化往往不明显或强化程度较低。例如,恶性的磨玻璃结节型肺癌在增强CT上可能会出现不均匀强化等表现。
PET-CT检查: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可以通过检测结节的代谢活性来判断其良恶性。恶性肿瘤细胞的代谢活性通常较高,会在PET-CT上表现为高代谢灶,而良性病变代谢活性相对较低。对于一些难以定性的肺结节磨玻璃影,PET-CT检查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
病理活检:这是明确肺结节磨玻璃影性质的金标准。病理活检的方法包括经皮肺穿刺活检、支气管镜活检等。经皮肺穿刺活检适用于靠近胸壁的结节,而支气管镜活检适用于中央型的结节。通过获取结节的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以明确是炎症、良性肿瘤还是恶性肿瘤等。
随访策略
对于直径小于5mm的纯磨玻璃结节:一般可以建议每12个月进行一次胸部CT随访。因为这类结节良性的可能性较大,生长速度缓慢。例如,经过多年的随访观察,大部分此类小的纯磨玻璃结节没有明显变化,提示为良性病变。
对于直径5-10mm的磨玻璃结节:如果是纯磨玻璃结节,可以每6-12个月进行胸部CT随访;如果是部分实性磨玻璃结节(即结节内既有磨玻璃成分又有实性成分),则随访间隔可能相对缩短,建议每3-6个月进行胸部CT随访,因为部分实性磨玻璃结节恶性概率相对较高。
对于直径大于10mm的磨玻璃结节:无论纯磨玻璃还是部分实性磨玻璃结节,都需要更加积极地进行评估,可能需要较短时间内(如1-3个月)复查CT,必要时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如病理活检等,以尽快明确结节性质,及时进行相应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