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淋巴结肿大疼的原因包括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感染性因素有口腔颌面颈部感染(如牙龈炎、牙周炎、根尖周炎、扁桃体炎、面部皮肤感染)和病毒感染(如EB病毒感染、单纯疱疹病毒感染);非感染性因素包括肿瘤性因素(如恶性淋巴瘤、口腔颌面颈部恶性肿瘤转移)、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以及其他因素(如药物反应、变态反应)。
牙龈炎:口腔卫生不良时,牙菌斑、牙结石堆积,细菌滋生引发牙龈炎,炎症可波及下颌淋巴结。例如,长期不认真刷牙,食物残渣残留,导致牙龈组织感染,炎症因子刺激下颌淋巴结,使其肿大疼痛。青少年由于口腔清洁意识相对较弱,且喜欢吃甜食等,较易发生牙龈炎进而引起下颌淋巴结肿大疼。成年人若口腔卫生维护不佳,也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牙周炎:牙周炎是牙周组织的慢性感染性疾病,细菌及其毒素可通过牙周袋向周围组织扩散,累及下颌淋巴结。重度牙周炎患者发生下颌淋巴结肿大疼的概率相对较高。年龄较大的人群由于牙齿磨损、牙龈退缩等原因,更容易患牙周炎,从而增加下颌淋巴结肿大疼的风险。
根尖周炎:牙齿根尖部的感染扩散至周围组织,可引起下颌淋巴结反应性肿大。例如,龋齿未及时治疗,感染波及牙髓,进而发展为根尖周炎,炎症刺激下颌淋巴结导致肿大疼痛。儿童乳牙龋齿若未得到及时处理,较易引发根尖周炎,进而导致下颌淋巴结问题;成年人恒牙发生根尖周炎的情况也较为常见,同样可能引发下颌淋巴结肿大疼。
扁桃体炎:扁桃体位于口咽部,其感染可通过淋巴引流途径累及下颌淋巴结。急性扁桃体炎时,扁桃体充血、肿胀,大量细菌繁殖,炎症经淋巴管扩散至下颌淋巴结,引起肿大疼痛。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容易患扁桃体炎,进而出现下颌淋巴结肿大疼;成年人在劳累、抵抗力下降等情况下也可能发生扁桃体炎导致该症状。
面部皮肤感染:面部皮肤的疖、痈等感染,细菌可通过淋巴管蔓延至下颌淋巴结。比如面部的疖肿,若处理不当,感染扩散,可引起下颌淋巴结肿大疼痛。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生面部皮肤感染,但青少年皮脂腺分泌旺盛,相对更易出现疖肿等皮肤问题,从而增加下颌淋巴结肿大疼的风险。
病毒感染
EB病毒感染:EB病毒感染可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常出现下颌淋巴结肿大疼的症状,同时还可能伴有发热、咽痛、肝脾肿大等表现。该疾病在青少年群体中较为常见,多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如飞沫传播等。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口唇部位的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可引起下颌淋巴结肿大疼。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如发热、劳累等情况,潜伏的单纯疱疹病毒激活,引发口唇疱疹,同时累及下颌淋巴结。成年人由于生活压力等原因,抵抗力波动时较易发生这种情况,儿童也可能因接触传染源而感染。
非感染性因素
肿瘤性因素
恶性淋巴瘤:原发性或转移性恶性淋巴瘤可累及下颌淋巴结,导致其肿大疼。例如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肿瘤细胞在淋巴结内增殖,引起淋巴结肿大,同时可能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盗汗、消瘦等。任何年龄都可能发病,但中老年人相对发病率稍高。
口腔颌面颈部恶性肿瘤转移:口腔癌(如舌癌、牙龈癌等)、鼻咽癌等恶性肿瘤,其癌细胞可通过淋巴转移至下颌淋巴结,引起淋巴结肿大疼。比如舌癌,癌细胞可沿淋巴管转移至下颌下淋巴结,随着肿瘤进展,淋巴结逐渐肿大并伴有疼痛。中老年人患口腔颌面颈部恶性肿瘤的风险相对较高,从而增加下颌淋巴结转移导致肿大疼的可能性。
结缔组织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可累及淋巴结系统,导致下颌淋巴结肿大疼,同时还伴有多系统损害表现,如面部红斑、关节疼痛、蛋白尿等。育龄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发病年龄多在15-40岁之间。
类风湿关节炎:虽然主要累及关节,但也可能出现淋巴结肿大,包括下颌淋巴结肿大疼。患者多有关节的肿胀、疼痛、畸形等表现,病情活动时淋巴结肿大可能更为明显。中老年人发病相对较多,但年轻人群也有发病的可能。
其他因素
药物反应:某些药物可能引起淋巴结肿大的不良反应,如抗癫痫药等,但相对较为少见。如果在服用某些药物后出现下颌淋巴结肿大疼,需考虑药物反应的可能,此时应及时就医评估,由医生判断是否与药物相关并调整治疗方案。不同年龄、不同基础疾病的患者在用药过程中都可能出现药物反应导致淋巴结问题,需密切观察用药后的身体反应。
变态反应:如食物过敏、接触性过敏等,也可能引发下颌淋巴结肿大疼。例如对某种食物过敏后,机体发生变态反应,免疫系统被激活,累及下颌淋巴结。有过敏体质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不同年龄都可能发生,但儿童由于接触新食物机会多,相对更易因食物过敏出现相关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