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分传染性和非传染性,传染性皮肤病由病原体引起能传播,举例了病毒性、真菌性、细菌性皮肤病的传播方式;影响传染性的因素包括病原体特性、个体的年龄、皮肤状态和免疫力;预防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传染源、增强免疫力,儿童和老年人有特殊预防要点。
一、皮肤病的传染性分类
皮肤病有传染性和非传染性之分。传染性皮肤病是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引起,能在人与人、动物与人或动物之间传播;非传染性皮肤病则不具备传播能力。
(一)常见传染性皮肤病举例及传播方式
1.病毒性皮肤病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水痘: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儿童是高发人群,感染后会出现发热、全身性斑疹、丘疹、疱疹及结痂等症状。在集体生活环境中容易迅速传播,因为儿童之间密切接触机会多,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在短时间内扩散。
人乳头瘤病毒(HPV)引起的寻常疣: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皮肤或间接接触被污染的物品传播,比如在公共浴室、游泳池等场所,健康人接触到被病毒污染的地面、毛巾等就可能被感染,好发于手部等部位,表现为突出皮肤表面的良性赘生物。
2.真菌性皮肤病
足癣(脚气):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如共用拖鞋、脚盆、毛巾等。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更容易滋生真菌,脚部多汗的人群、长时间穿不透气鞋子的人患足癣的风险较高,可出现脚部瘙痒、水疱、脱皮等症状。
体癣:同样是皮肤癣菌感染所致,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皮损部位或接触被污染的物品传播,也可由自身其他部位的真菌感染蔓延而来,表现为身体皮肤出现环状红斑、丘疹、鳞屑等损害,边界清楚。
3.细菌性皮肤病
脓疱疮: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具有较强传染性,可通过直接接触或自身接种传播。常见于儿童,好发于颜面、四肢等暴露部位,初期为红色斑点或小丘疹,迅速变为脓疱,疱壁薄,易破溃结痂。
二、影响皮肤病传染性的因素
(一)病原体特性
不同病原体的传染性强弱不同,例如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传染性很强,在易感人群集中的环境中很容易造成大规模传播;而一些相对较弱的病原体引起的皮肤病传染性则相对低些。另外,病原体的变异情况也可能影响传染性,某些病原体发生变异后可能会增强其传播能力。
(二)个体因素
1.年龄
儿童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对传染性皮肤病的易感性较高,如前面提到的水痘在儿童中高发且传播快。而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皮肤屏障功能减弱,也可能更容易感染传染性皮肤病,且感染后恢复相对较慢。
2.皮肤状态
皮肤有破损时,更容易感染传染性病原体,比如皮肤有外伤的人接触到传染性皮肤病患者的污染物或皮损部位,就更易被感染。健康人的完整皮肤是一道天然屏障,能阻挡大部分病原体入侵,而破损的皮肤使病原体更容易侵入人体引发感染。
3.免疫力
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患有艾滋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等,对病原体的抵御能力差,更容易患上传染性皮肤病,且病情可能更严重、迁延不愈。例如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被严重破坏,容易感染多种机会性传染性皮肤病,且治疗难度大。
三、如何预防皮肤病传染
(一)一般预防措施
1.注意个人卫生
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认真清洗双手,尤其是在接触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后、饭前便后等。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期洗澡、换洗衣物,特别是容易出汗的部位,如腋窝、腹股沟等。
2.避免接触传染源
尽量避免与传染性皮肤病患者密切接触,如不要与患者握手、拥抱等。不共用生活用品,如毛巾、脸盆、拖鞋等。在公共场所,如公共浴室、游泳池等要注意防护,尽量不使用公共的毛巾、拖鞋等。
3.增强免疫力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如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瘦肉、鱼类等。适度运动,每周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次运动30分钟以上,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成年人应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儿童和青少年睡眠时间更长,良好的睡眠有利于身体的自我修复和免疫力的提升。
(二)特殊人群预防要点
1.儿童
家长要加强对儿童的护理,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不随意搔抓皮肤、不与其他患病儿童密切接触等。对于幼儿园等集体生活环境,要做好卫生消毒工作,定期对玩具、餐具、教室环境等进行清洁消毒,防止传染性皮肤病在儿童群体中传播。
2.老年人
老年人要注意保持皮肤的清洁和滋润,选择温和的护肤品,避免皮肤过于干燥。在公共场合要注意与他人保持适当距离,减少接触传染源的机会。如果本身有基础疾病导致免疫力低下,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遵医嘱合理用药,维持身体的免疫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