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衰竭的原因包括气道阻塞性病变、肺组织病变、胸廓与胸膜病变、神经肌肉病变;发病机制有通气功能障碍(包括限制性通气不足和阻塞性通气不足)和气体交换障碍(包括弥散障碍和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一、呼吸衰竭的原因
(一)气道阻塞性病变
各种原因引起的气道狭窄或阻塞都可导致通气不足,肺泡通气减少,从而引发呼吸衰竭。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由于气道慢性炎症、黏液分泌增多、平滑肌痉挛等,导致气道狭窄,气流受限,长期可引起呼吸衰竭;重症哮喘发作时,气道痉挛、黏液栓形成等也可造成气道阻塞,引起严重的通气功能障碍。
(二)肺组织病变
1.肺部炎症:如肺炎,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肺组织,导致肺泡炎症、渗出,影响气体交换。例如,社区获得性肺炎或医院获得性肺炎,炎症累及大量肺泡,使肺泡换气功能受损,严重时可导致呼吸衰竭。
2.肺水肿:心源性肺水肿常见于左心衰竭,左心射血功能下降,肺静脉回流受阻,肺毛细血管压升高,液体渗出到肺泡和间质,影响气体交换;非心源性肺水肿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种因素(如严重感染、创伤、误吸等)导致肺毛细血管内皮和肺泡上皮损伤,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肺水肿,进而影响气体交换。
3.肺间质纤维化:多种原因可引起肺间质纤维化,如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结缔组织病相关的肺间质病变等。肺间质纤维化使肺顺应性降低,肺泡弹性减退,导致气体交换面积减少和弥散功能障碍,最终可发展为呼吸衰竭。
(三)胸廓与胸膜病变
1.胸廓畸形:严重的胸廓畸形,如严重脊柱侧凸,可影响胸廓的正常扩张和收缩,导致肺通气不足。例如,幼年时患佝偻病引起的胸廓畸形,随着年龄增长,可能逐渐出现呼吸功能受限,进而发展为呼吸衰竭。
2.胸膜病变:大量胸腔积液、气胸等可破坏胸腔的正常负压,使肺组织受压,肺扩张受限,通气量减少,同时也影响气体交换。例如,大量胸腔积液时,患侧肺被压缩,通气和换气功能均受到明显影响,可导致呼吸衰竭。
(四)神经肌肉病变
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血管意外、颅脑外伤、脑炎、脑肿瘤等,可累及呼吸中枢,导致呼吸中枢调控呼吸的功能障碍,引起通气不足。例如,急性脑血管意外可能影响呼吸中枢的正常功能,使呼吸节律和深度异常,导致呼吸衰竭。
2.周围神经病变:如吉兰-巴雷综合征,可累及周围神经,导致呼吸肌麻痹,呼吸肌无力或瘫痪,使肺通气不足。该疾病多见于青壮年,可急性或亚急性起病,若累及呼吸肌,可迅速导致呼吸衰竭。
3.呼吸肌病变:如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受体,导致呼吸肌无力,尤其影响呼吸肌的收缩功能,进而引起通气功能障碍,严重时可发生呼吸衰竭。
二、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
(一)通气功能障碍
1.限制性通气不足
胸廓与胸膜病变导致的胸廓活动受限,如严重脊柱侧凸使胸廓变形,肺扩张受限制,肺的顺应性降低,吸气时肺泡的扩张受限,引起肺通气量减少。
肺组织病变如肺间质纤维化,肺组织弹性减退,也会使肺的顺应性降低,导致吸气时肺泡扩张困难,通气量不足。
神经肌肉病变时,呼吸中枢受抑制或呼吸肌本身病变导致呼吸肌无力,不能产生足够的吸气力量,使胸廓和肺的扩张受限,从而引起限制性通气不足。
2.阻塞性通气不足
气道阻塞性病变时,气道管径变小,气道阻力增加。根据泊肃叶定律,气道阻力与气道半径的4次方成反比,气道半径轻度减小即可导致气道阻力显著增加。例如,COPD患者气道存在慢性炎症、黏液高分泌、平滑肌痉挛等,使气道狭窄,气流受限,出现阻塞性通气不足。
(二)气体交换障碍
1.弥散障碍
肺泡膜面积减少:如肺实变、肺不张等,可使参与气体交换的肺泡膜面积减少。例如,大叶性肺炎时,病变肺组织实变,肺泡被炎性渗出物填充,有效气体交换面积减少。
肺泡膜厚度增加:如肺间质纤维化、肺水肿等,肺泡膜增厚,气体弥散速度减慢。例如,肺水肿时,肺泡间质水肿使肺泡膜厚度增加,影响气体的弥散。
2.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通气/血流(V/Q)比值增大:见于肺栓塞等,肺动脉部分栓塞,血流减少,而通气正常,导致V/Q比值增大,无效腔样通气增加。例如,肺栓塞时,栓塞的血管区域血流减少甚至中断,而该区域的肺泡仍在通气,造成这部分气体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相当于无效腔增加。
V/Q比值减小:见于气道阻塞,如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时,气道阻塞导致通气不足,而血流未相应减少,使V/Q比值减小,出现功能性分流增加。例如,气道阻塞区域的肺泡通气减少,但血流仍正常,这部分血液未经充分氧合就回到左心,类似于动-静脉短路,导致低氧血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