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呼吸衰竭需从评估识别、紧急处理、进一步支持治疗及监测并发症预防等方面处理。评估识别包括依据临床表现和血气分析指标;紧急处理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和合理氧疗;进一步支持治疗有机械通气和针对病因治疗;需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并预防并发症。
一、评估与识别
1.临床表现评估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有所差异。儿童可能出现呼吸频率加快、鼻翼扇动、三凹征(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在吸气时明显凹陷)等,婴儿呼吸频率正常范围是30-60次/分钟,若超过60次/分钟需警惕;成人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发绀(口唇、甲床等部位颜色发紫)、精神神经症状如烦躁、意识模糊等。同时要关注患者的基础病史,如是否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史,若有COPD病史的患者出现呼吸衰竭,其症状可能更重且反复发作。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的患者发生呼吸衰竭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吸烟会损伤呼吸道黏膜,影响肺功能。
通过观察患者的呼吸形态、皮肤黏膜颜色以及精神状态等来初步识别急性呼吸衰竭。
2.血气分析指标
动脉血氧分压(PaO)是重要指标,正常范围是80-100mmHg,当PaO<60mmHg,伴或不伴二氧化碳分压(PaCO)>50mmHg时可诊断为呼吸衰竭。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血气分析的正常参考值略有差异,儿童的血气分析指标与成人不同,需要依据儿童相应的正常范围来判断。例如新生儿的PaO正常范围相对较低,约为50-70mmHg。同时要结合pH值判断酸碱失衡情况,如呼吸性酸中毒时pH值降低,PaCO升高;呼吸性碱中毒时pH值升高,PaCO降低等。
二、紧急处理措施
1.保持呼吸道通畅
对于所有年龄患者,首先要清除口咽部的异物、分泌物等。对于儿童,要注意避免操作时损伤呼吸道黏膜,可采用拍背、吸痰等方法。对于清醒患者,鼓励其咳嗽排痰;对于昏迷患者,应将其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并及时进行吸痰。对于有气道梗阻风险的患者,必要时可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来建立人工气道,确保气道通畅,这对于维持患者的呼吸功能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呼吸衰竭严重时,保证气道通畅能有效改善通气。
2.氧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氧疗方式。对于轻度低氧血症患者,可采用鼻导管吸氧,氧流量一般为1-2L/min;对于中重度低氧血症患者,可采用面罩吸氧,氧流量根据病情调整,一般为4-6L/min。但要注意对于COPD患者,应给予低流量持续吸氧,因为高流量吸氧可能会抑制其呼吸中枢,加重二氧化碳潴留。在氧疗过程中,要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将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95%较为合适。不同年龄患者对氧疗的反应和耐受有所不同,儿童在氧疗时要密切观察其呼吸、面色等情况,避免氧浓度过高导致氧中毒等不良反应。
三、进一步支持治疗
1.机械通气
当患者经氧疗等措施后呼吸衰竭仍不能改善时,需考虑机械通气。机械通气分为有创机械通气和无创机械通气。无创机械通气适用于神志清楚、能配合的轻中度呼吸衰竭患者,如COPD急性加重导致的呼吸衰竭患者。有创机械通气则用于病情较重、无创通气失败或不能耐受无创通气的患者。在选择机械通气方式时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儿童进行机械通气时要选择合适的通气模式和参数,如容量控制通气、压力控制通气等,要根据儿童的体重、年龄等调整潮气量、呼吸频率等参数,以保证有效通气又避免过度通气造成肺损伤。
2.病因治疗
针对引起急性呼吸衰竭的病因进行治疗是关键。如果是肺部感染引起的,要根据病原菌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如果是哮喘急性发作导致的,要使用支气管舒张剂等药物缓解气道痉挛。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抗感染药物的选择和剂量有所不同,儿童要避免使用可能影响骨骼发育等的药物。同时要注意患者的基础疾病管理,如对于有心力衰竭的患者,要进行抗心力衰竭治疗,纠正心功能不全,因为心功能不全可能会加重呼吸衰竭。
四、监测与并发症预防
1.生命体征监测
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对于儿童要更加频繁地监测,因为儿童病情变化相对较快。每15-30分钟监测一次生命体征,及时发现患者病情的变化,如血氧饱和度下降、心率加快等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并发症预防
预防相关并发症,如肺不张、深静脉血栓等。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要定期为其翻身、拍背,鼓励患者进行肢体活动,预防肺不张和深静脉血栓形成。对于儿童,要注意保持其肢体的适当活动,避免长时间固定体位导致相关并发症。同时要注意营养支持,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以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促进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