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性胸膜炎是结核杆菌等多种病因累及胸膜初期的炎症,有胸痛等症状、胸膜摩擦音等体征,可通过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诊断,针对病因及对症治疗,及时规范治疗预后较好,不同人群因自身特点在诊治中需特殊考虑。
一、定义与病因
干性胸膜炎是结核杆菌累及胸膜的初期,是胸膜的炎症阶段。其病因主要是结核杆菌感染,也可能由其他病原体感染(如细菌、病毒等)、肿瘤侵犯胸膜、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引起。结核杆菌感染时,结核菌可通过血行播散、直接蔓延等途径到达胸膜,引发胸膜的炎症反应。对于儿童,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若接触结核杆菌等病原体,更容易受到感染引发干性胸膜炎;成年人中,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导致免疫力低下)或生活方式不良(如长期大量吸烟等)者,感染相关病原体后也较易患干性胸膜炎。
二、病理改变
胸膜充血、水肿,有少量纤维蛋白性渗出物。病变部位的胸膜表面变得粗糙,随着病情发展,若转为渗出性胸膜炎,则会出现胸腔积液。在病理过程中,不同年龄人群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儿童由于机体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免疫反应可能更剧烈,病理改变的进展速度可能与成年人有所不同;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其病理过程可能会受到基础疾病的影响,比如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炎症反应可能更为复杂。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胸痛:是干性胸膜炎最主要的症状,多为尖锐刺痛,在深呼吸、咳嗽或转动体位时疼痛加剧。疼痛的程度和性质因个体差异以及病情严重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儿童可能表述不清,但会表现出哭闹、不愿活动等异常;成年人可明确指出胸痛的部位和性质。
其他症状:可伴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发热程度不一,可为低热或中度发热;咳嗽一般为刺激性干咳。
2.体征
胸膜摩擦音:是干性胸膜炎的重要体征,可听到类似皮革摩擦的声音,吸气和呼气时均可听到,以吸气末或呼气开始时较为明显。不同年龄段人群听到胸膜摩擦音的清晰度可能不同,儿童由于胸廓等结构特点,可能相对较难清晰听到典型的胸膜摩擦音,但仍可通过专业的听诊设备检测到相关异常。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检查:早期可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肋膈角变钝等表现,但对于早期干性胸膜炎的诊断敏感性相对有限。儿童进行胸部X线检查时需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要在必要时谨慎进行。
胸部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胸膜的病变情况,有助于早期发现干性胸膜炎的细微改变,对于一些不典型的病例诊断价值更高。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出现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轻度升高,提示可能存在炎症反应。儿童的血常规指标变化可能与成年人有所不同,需要结合儿童的生理特点进行判断。
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若为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干性胸膜炎,PPD试验可呈阳性反应,但需注意假阳性或假阴性情况。对于儿童,PPD试验的解读要考虑其年龄相关的免疫状态等因素。
胸水检查(若发展为渗出性胸膜炎时):若转为渗出性胸膜炎,胸水检查可发现渗出液的特点,如蛋白含量升高、细胞数增多等,通过胸水的病原学等检查可进一步明确病因。
五、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
结核杆菌感染:若明确是结核杆菌感染引起,需进行抗结核治疗,常用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利福平等,但具体药物的使用要严格遵循相关治疗规范,儿童使用抗结核药物时要充分考虑其年龄、体重等因素,确保用药安全且有效。
其他病因:由其他病原体感染引起的,需根据病原体类型选用相应的抗感染药物;肿瘤侵犯胸膜引起的,需针对肿瘤进行相应治疗,如手术、放疗、化疗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需使用免疫调节等药物进行治疗。
2.对症治疗
止痛治疗:对于胸痛明显的患者,可使用止痛药物缓解症状,但要注意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儿童应避免使用不适合的止痛药物。
退热治疗:若有发热,体温较高时可采用物理降温等方法进行退热,儿童物理降温时要注意方法的安全性,避免冻伤等情况。
六、预后情况
一般来说,及时诊断并进行规范治疗的干性胸膜炎患者预后较好。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干性胸膜炎,经过正规抗结核治疗,多数患者可治愈,且复发率较低;由其他良性病因引起的干性胸膜炎,在去除病因后,预后通常也较为良好。但如果病情延误,发展为严重的渗出性胸膜炎等情况,可能会影响预后,尤其是儿童和有基础病史的人群,预后相对可能较差,需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并积极治疗。
总之,干性胸膜炎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胸膜炎症性疾病,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临床表现观察、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可明确诊断,针对不同病因进行相应治疗并采取对症支持措施,多数患者可获得较好预后,但不同人群由于自身特点的差异,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特殊考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