疥疮和荨麻疹有不同临床表现、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及特殊人群情况。疥疮由疥螨引起,好发于皮肤薄嫩处,有特定皮疹和瘙痒表现,儿童、孕妇、老年人有不同特点;荨麻疹病因复杂,皮疹为风团,也有不同人群特点,可依表现诊断,需找病因。
好发部位:常发生于皮肤薄嫩部位,如指缝及其两侧、腕屈面、肘窝、腋窝、女性乳房下、脐周、腰部、下腹部、生殖器、腹股沟及股上部内侧。婴幼儿头面部也常受累。
皮疹特点:主要为丘疹、丘疱疹及隧道。丘疹约小米粒大小,淡红色或正常肤色,有炎性红晕。丘疱疹如针头大小。隧道为灰白色或浅黑色,弯曲微隆起,末端常有丘疹和水疱,是疥虫挖掘的隧道。
自觉症状:夜间瘙痒剧烈,可能与疥虫在夜间活动频繁有关。
荨麻疹:
皮疹特点:皮疹为风团,大小形态不一,颜色可为淡红色或白色,境界清楚,常突然发生,数小时后又迅速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风团可孤立分布或融合成片。
好发部位: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黏膜部位也可受累,如胃肠道黏膜受累可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喉头黏膜受累可出现呼吸困难。
自觉症状:瘙痒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灼热感。
病因
疥疮:由疥螨引起,疥螨分为人疥螨和动物疥螨,人疥螨是引起人类疥疮的病原体。疥螨通过直接接触(如与患者握手、同床睡眠等)或间接接触(如使用患者的衣物、被褥等)传播。
荨麻疹:病因复杂,多种因素可引起,常见因素有:
食物:如鱼、虾、蟹、蛋类、奶类等动物性食物,以及草莓、可可、番茄和某些食物添加剂等植物性食物和化学添加剂。
药物:常见引起荨麻疹的药物有青霉素、血清制剂、各种疫苗、呋喃唑酮和磺胺等。
感染:各种病毒感染(如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链球菌引起的败血症、扁桃体炎、慢性中耳炎、鼻窦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真菌感染和寄生虫感染。
呼吸道吸入物及皮肤接触物:常见的吸入物有花粉、动物皮屑、粉尘、真菌孢子、尘螨及一些挥发性化学品等;皮肤接触物如某些植物、动物毛发、化妆品、肥皂、染料等。
其他因素:冷、热、日光、摩擦及压力等物理刺激,情绪波动、精神紧张、抑郁等情绪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内分泌紊乱(如月经紊乱、妊娠、绝经等)等。
发病机制
疥疮:疥螨在皮肤内挖掘隧道,其分泌物、排泄物及死亡的虫体作为过敏原引起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皮肤出现炎症反应和瘙痒等症状。
荨麻疹:多数属于Ⅰ型变态反应,由IgE介导。当过敏原进入机体后,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IgE抗体结合到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受体上,使机体处于对该过敏原的致敏状态。当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结合,促使这些细胞释放组胺、白三烯、前列腺素等介质,这些介质作用于皮肤、黏膜、呼吸道、消化道等靶器官,引起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加等,从而产生荨麻疹的各种表现。也有非IgE介导的荨麻疹,如补体激活、直接刺激肥大细胞释放介质等机制。
诊断方法
疥疮:根据接触史、典型临床表现(好发部位的丘疹、丘疱疹、隧道及夜间瘙痒剧烈等),找到疥螨或虫卵即可确诊。查找疥螨时,可挑选新发皮疹用消毒针头将其挑破,取出疥螨置于载玻片上,用显微镜检查。
荨麻疹:主要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风团及消退迅速等特点)即可诊断。但有时需要进一步寻找病因,可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包括饮食、用药、感染情况、接触史等)、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沉、血清IgE、自身抗体检测等)来明确可能的病因。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
疥疮:儿童疥疮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婴幼儿疥疮常累及头面部、掌跖,皮疹可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隧道不明显。由于儿童皮肤娇嫩,瘙痒搔抓后容易继发感染,需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诊断时查找疥螨要更仔细。
荨麻疹:儿童荨麻疹病因可能与食物过敏、病毒感染等关系密切。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密切观察皮疹变化及伴随症状,如出现呼吸困难等喉头水肿表现需紧急处理。
孕妇:
疥疮:孕妇患疥疮治疗时需注意药物的安全性,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可选择相对安全的外用药。
荨麻疹:孕妇患荨麻疹时,用药需谨慎,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非药物治疗如避免接触过敏原等应优先考虑。
老年人:
疥疮: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疥疮的发生可能与卫生条件差等因素有关,诊断和治疗时要考虑老年人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荨麻疹:老年人荨麻疹可能与自身免疫功能变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药物等因素相关,要注意排查基础疾病对荨麻疹的影响,用药时考虑老年人肝肾功能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