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性呼吸衰竭会引起呼吸频率和节律改变、呼吸困难表现、发绀情况、意识障碍及其他表现。呼吸频率可增快或减慢,节律有潮式呼吸、间停呼吸等;呼吸困难时患者主观感费力,客观有辅助呼吸肌参与及三凹征;发绀因还原血红蛋白增多致口唇等部位青紫色;意识障碍从嗜睡到昏迷;还可致循环系统早期心率血压变化、后期异常,消化道出现黏膜充血等表现,不同人群各有特点。
节律改变:常见的节律异常有潮式呼吸(Cheyne-Stokesrespiration),表现为呼吸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为浅慢,随之出现一段呼吸暂停,如此周而复始。这是由于呼吸中枢的兴奋性降低,使调节呼吸的反馈系统失常所致。此外,还可能出现间停呼吸(Biotsrespiration),表现为有规律的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一段时间,又开始呼吸,间停呼吸的发生机制与潮式呼吸大致相同,但病情更为严重,提示呼吸中枢的抑制更为明显。
呼吸困难表现
主观感受:患者会感觉呼吸费力,有空气不足或呼吸不畅的主观感受。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表现可能略有差异。例如,儿童可能会表现出烦躁不安、哭闹等情况,因为儿童无法准确表达呼吸困难的主观感受,只能通过哭闹等行为来体现;女性在怀孕期间若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呼吸困难的感受可能会因为身体负担加重等因素而更为明显;老年人由于心肺功能本身相对较弱,中枢性呼吸衰竭时呼吸困难的表现可能会更突出,更容易出现气促、喘息等症状。
客观表现:可出现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运动,如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在吸气时明显凹陷(三凹征)。这是因为呼吸肌用力收缩,而肺通气功能受限,导致胸腔内负压增加,从而出现上述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的表现。在儿童中,由于胸廓的解剖特点,三凹征可能更为明显,因为儿童的胸廓相对较软,呼吸肌力量相对较弱,当出现呼吸困难时,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的表现更容易观察到。
发绀情况
发绀机制:中枢性呼吸衰竭时,由于气体交换障碍,导致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当还原血红蛋白浓度超过50g/L时,可出现发绀。发绀常表现为口唇、甲床等部位呈现青紫色。对于不同肤色的人群,发绀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肤色较深的人群,发绀可能不太容易从皮肤颜色直观判断,需要观察甲床、口唇黏膜等部位。
不同人群特点:在新生儿中,由于其血液循环等生理特点,中枢性呼吸衰竭时发绀可能出现较早且更易被发现;对于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如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中枢性呼吸衰竭时发绀可能与基础疾病导致的缺氧情况叠加,发绀表现可能更为严重。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生理变化时,可能对缺氧的耐受性略有不同,但中枢性呼吸衰竭导致的发绀主要还是与缺氧程度相关,与性别本身的直接关联相对较小,但不同性别在感知发绀相关不适时可能存在个体差异。
意识障碍
发生机制:中枢性呼吸衰竭时,由于呼吸功能障碍导致机体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进而影响脑的血液供应和代谢,引起意识障碍。轻度的意识障碍可能表现为嗜睡,患者处于持续睡眠状态,但可被唤醒;随着病情加重,可能出现意识模糊,对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力出现障碍;严重时可出现昏迷,患者对各种刺激均无反应。
不同人群差异: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中枢性呼吸衰竭时更容易出现意识障碍,且年龄越小,对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耐受性越差,意识障碍出现的时间可能越早,程度可能越严重。老年人由于脑功能本身有一定退化,中枢性呼吸衰竭时意识障碍的发生可能相对较快,且恢复可能较为困难。女性在孕期或围绝经期等特殊生理阶段,脑的生理状态可能有所变化,中枢性呼吸衰竭时意识障碍的表现可能与非特殊时期有所不同,但总体还是与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对脑的影响相关。
其他表现
循环系统表现:早期可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这是机体的代偿性反应,通过增加心率和升高血压来改善组织的血液灌注。但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心率减慢、血压下降等表现,提示心功能受到影响,因为严重的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会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导致心肌收缩力减弱、心律失常等。对于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人群,如冠心病患者,中枢性呼吸衰竭时循环系统的表现可能更为复杂,更容易出现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
消化道表现:可能出现消化道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情况,严重时可导致消化道出血。这是因为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引起胃肠道黏膜缺血、缺氧,胃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从而出现上述消化道表现。在老年人中,由于胃肠道本身的生理功能减退,中枢性呼吸衰竭时消化道表现可能更为明显,更容易发生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女性在孕期由于胃肠道的生理变化,中枢性呼吸衰竭时消化道表现可能与非孕期有所不同,需要特别关注胃肠道的保护和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