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炎的发生与感染因素(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柯萨奇病毒,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局部刺激因素(机械性刺激如创伤性因素、理化性刺激等)、全身因素(营养不良如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免疫系统异常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功能低下等)及其他因素(激素变化如妊娠期、月经期,精神因素如长期不良情绪等)相关。
一、感染因素
(一)病毒感染
1.单纯疱疹病毒
单纯疱疹病毒Ⅰ型是引起口腔炎较常见的病毒之一。儿童由于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感染。例如,原发性疱疹性口炎多发生于6岁以下儿童,尤其是6个月-2岁的婴幼儿。该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如与感染者共用餐具、玩具等,病毒会在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内复制,导致口腔黏膜出现成簇的小水疱,水疱破溃后形成溃疡,引起疼痛、发热等症状。
2.柯萨奇病毒
柯萨奇病毒A组中的某些型别可引起疱疹性口腔炎。柯萨奇病毒感染多发生在夏秋季,儿童是主要易感人群。病毒经口进入人体后,在肠道内繁殖,然后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口腔黏膜,引起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溃疡等病变,同时可能伴有发热、咽痛、流涕等全身症状。
(二)细菌感染
1.金黄色葡萄球菌
当口腔黏膜有破损时,金黄色葡萄球菌容易侵入。例如,长期佩戴正畸矫治器的患者,口腔黏膜与矫治器摩擦受损后,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定植并繁殖,引起口腔炎。表现为口腔黏膜充血、水肿,有脓性分泌物附着,局部疼痛明显。
2.链球菌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等可引起膜性口炎。机体抵抗力下降时,链球菌在口腔内大量繁殖,产生毒素,破坏口腔黏膜组织,形成假膜,假膜由纤维蛋白、坏死组织、炎症细胞等组成,去除假膜后可见溢血的创面,患者会有疼痛、口臭等症状,全身可能伴有发热、乏力等表现。
二、局部刺激因素
(一)机械性刺激
1.创伤性因素
过锐的牙尖、残根、残冠等可长期摩擦口腔黏膜,引起创伤性口腔炎。例如,老年人牙齿磨损严重,残根残冠较多,容易刺激口腔黏膜;儿童不慎咬伤口腔黏膜,也会导致创伤性溃疡,初期为红肿,随后形成溃疡,疼痛较明显,进食时疼痛加剧。
2.理化性刺激
过冷、过热的食物或饮料可损伤口腔黏膜。例如,喝温度过高的汤或茶,会烫伤口腔黏膜,导致黏膜充血、水肿,进而形成炎症;长期吸烟、酗酒,烟草中的尼古丁、酒精等化学成分会刺激口腔黏膜,增加口腔炎的发生风险。
三、全身因素
(一)营养不良
1.维生素缺乏
维生素B族缺乏,尤其是维生素B2(核黄素)、维生素B6、维生素B12缺乏时,容易引起口腔炎。例如,长期偏食、挑食的人群,容易出现维生素摄入不足。维生素B族参与机体的新陈代谢,缺乏时会影响口腔黏膜的正常代谢,导致口腔黏膜出现炎症、溃疡等病变,如口角炎、唇炎等也常与维生素B族缺乏相关。
2.微量元素缺乏
铁、锌等微量元素缺乏也可导致口腔炎。铁是参与血红蛋白合成的重要元素,缺铁时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和黏膜的修复功能,导致口腔黏膜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炎症;锌参与多种酶的合成和代谢,缺锌时会影响口腔黏膜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引起口腔炎,患者可能出现口腔黏膜溃疡、味觉减退等表现。
(二)免疫系统异常
1.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白塞病,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口腔、眼部、生殖器等多个部位。口腔病变主要表现为复发性口腔溃疡,溃疡反复发作,疼痛明显,同时可能伴有眼部炎症、生殖器溃疡等症状。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有关,遗传、环境等因素可能诱发该疾病。
2.免疫功能低下
长期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恶性肿瘤等)的患者,或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如器官移植后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从而引发口腔炎。例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口腔内的细菌容易滋生,导致口腔炎的发生概率增加,且病情容易迁延不愈。
四、其他因素
(一)激素变化
1.妊娠期
女性妊娠期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雌激素水平升高,可能导致口腔黏膜对局部刺激的敏感性增加,容易发生妊娠期龈炎,同时也可能出现口腔黏膜的炎症反应,如牙龈红肿、出血,口腔黏膜充血等,这与激素变化引起的牙龈组织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有关。
2.月经期
部分女性在月经期前后,体内激素水平波动,可能出现口腔黏膜的充血、水肿,甚至发生口腔溃疡等情况,这与激素变化影响口腔黏膜的代谢和免疫功能有关。
(二)精神因素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影响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例如,长期精神压力大的人群,免疫力可能下降,容易发生口腔炎,而且口腔炎的症状可能会因精神因素的影响而加重。研究表明,精神压力可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进而影响免疫系统和口腔黏膜的正常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