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呼吸衰竭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氧疗、呼吸支持,无创和有创机械通气适用情况不同)、病因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肺部感染、支气管痉挛及非呼吸系统疾病如心源性因素的针对性治疗)、监测与支持治疗(病情监测及营养支持),还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儿童要注意氧疗安全等,老年要综合基础病等)。
一、一般治疗
(一)氧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氧疗方式,如鼻导管吸氧、面罩吸氧等。对于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及时纠正缺氧至关重要。例如,低氧血症较明显但呼吸频率相对较慢的患者可先尝试鼻导管吸氧,通过调节氧流量来维持血氧饱和度在合适水平,一般目标是使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95%。不同年龄患者对氧饱和度的要求可能略有差异,儿童患者需特别注意避免氧中毒等情况,要根据其年龄精准调节氧疗参数。
(二)呼吸支持
1.无创正压通气
适用于轻度至中度呼吸衰竭且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通过鼻罩或面罩给予正压通气,帮助患者改善通气和氧合。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导致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若符合无创通气指征,可早期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有助于减少气管插管的需求。对于儿童患者,选择合适的面罩并密切观察通气效果和患儿耐受情况很关键。
2.有创机械通气
当患者病情较重,如出现严重呼吸肌疲劳、危及生命的低氧血症、二氧化碳潴留进行性加重等情况时,需及时进行有创机械通气。通过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支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设置合适的通气参数,如潮气量、呼吸频率、吸呼比等,以维持良好的通气和氧合。在儿童有创机械通气中,要严格遵循儿科机械通气的相关规范,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来调整参数。
二、病因治疗
(一)呼吸系统疾病相关病因治疗
1.肺部感染
如果是肺部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衰竭,需要明确病原体,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合适的抗感染药物。例如,细菌感染可选用敏感的抗生素,如肺炎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若为病毒性肺炎,如流感病毒感染可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等。积极控制肺部感染是纠正呼吸衰竭的重要基础。对于不同年龄患者,肺部感染的病原体分布可能不同,儿童患者常见的病毒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细菌可能有肺炎链球菌等,需针对性进行病原学检测和治疗。
2.支气管痉挛
对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导致的急性呼吸衰竭,要使用支气管舒张剂等药物缓解支气管痉挛。常用的药物有β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茶碱类药物等。同时,根据病情可能还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等抗炎药物。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缓解情况和肺功能变化。儿童支气管哮喘患者在治疗时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剂型选择,以适应儿童的生理特点。
(二)非呼吸系统疾病相关病因治疗
1.心源性因素
如果是心源性急性呼吸衰竭,如急性左心衰竭引起,需要采取减轻心脏负荷等措施。使用利尿剂减少心脏前负荷,如呋塞米等;使用血管扩张剂降低心脏后负荷,如硝酸酯类药物等。同时针对心脏原发病进行治疗,如治疗冠心病等。对于老年患者,心源性因素导致的急性呼吸衰竭较为常见,要注意其心功能状况和药物的耐受性等情况。
三、监测与支持治疗
(一)病情监测
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呼吸频率、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还要监测血气分析指标,如动脉血氧分压(PaO)、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pH值等,以评估呼吸衰竭的纠正情况和病情变化。对于儿童患者,除了常规生命体征监测外,还要关注其神志、精神状态等,因为儿童对呼吸衰竭的耐受和表现可能与成人不同。
(二)营养支持
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由于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需要保证充足的营养供给。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对于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可考虑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支持。营养支持有助于维持患者的机体功能,促进康复。儿童患者的营养需求要根据其年龄和体重进行精准计算和补充,以满足其生长发育和疾病恢复的需要。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儿童急性呼吸衰竭的病因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如更常见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感染。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氧疗的安全性,避免高浓度氧长时间吸入导致氧中毒。机械通气时要严格遵循儿科机械通气的参数设置规范,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调整潮气量、呼吸频率等参数。营养支持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需求,保证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物质摄入。
(二)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心病等,在治疗急性呼吸衰竭时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药物选择要注意避免肝肾功能损害较大的药物,密切监测肝肾功能。氧疗时要注意逐渐调整氧浓度,避免氧浓度骤变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机械通气时要谨慎设置参数,防止过度通气等情况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