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胸腔积液是左侧胸腔内液体异常积聚的病理状态,常见病因有感染性、恶性肿瘤相关、结缔组织病相关、心血管疾病相关及其他因素等,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及相应体征,诊断靠影像学检查和胸腔穿刺抽液检查,治疗需针对病因、胸腔穿刺抽液或闭式引流及对症支持治疗。
一、左胸腔积液的定义
左胸腔积液是指液体在左侧胸腔内异常积聚的一种病理状态,胸腔是位于胸廓内部、肺周围的潜在间隙,正常情况下有少量起润滑作用的液体,当液体生成过多或吸收过少时就会形成积液。
二、常见病因
1.感染性因素
细菌感染:如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引起的肺炎,炎症波及胸膜可导致渗出性胸腔积液,常见于青壮年人群,有肺炎相关病史,如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儿童若发生肺炎也可能引发胸腔积液,与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有关。
结核杆菌感染:结核性胸膜炎是引起胸腔积液的常见原因之一,多见于中青年,可伴有低热、盗汗、乏力等结核中毒症状,有结核病接触史者患病风险相对较高。
2.恶性肿瘤相关因素
原发性胸膜肿瘤:较为少见。
转移性胸膜肿瘤:肺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可转移至胸膜,导致胸腔积液,多见于中老年人,有原发肿瘤的相关表现,如肺癌患者可有咳嗽、咯血、胸痛等症状,乳腺癌患者可能发现乳腺肿块等。
3.结缔组织病相关因素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反应累及胸膜,导致胸腔积液,可见于各个年龄段,有结缔组织病的相应表现,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可能有面部红斑、关节疼痛等症状。
4.心血管疾病相关因素
充血性心力衰竭可引起漏出性胸腔积液,多见于老年人,有心脏病病史,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等,常伴有呼吸困难、水肿等心力衰竭表现。缩窄性心包炎也可导致胸腔积液,与心包缩窄影响静脉回流有关。
5.其他因素
低蛋白血症:如肝硬化、肾病综合征等导致血浆白蛋白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引起漏出性胸腔积液,可见于不同年龄段,有原发疾病的相应表现,肝硬化患者可能有肝区不适、黄疸等表现,肾病综合征患者可有大量蛋白尿、水肿等表现。
外伤:胸部外伤导致胸腔内血管破裂等,可引起血性胸腔积液,有明确的胸部外伤史。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呼吸困难:是最常见的症状,积液量较少时可能仅有活动后气短,积液量较多时可出现端坐呼吸、不能平卧等,儿童由于胸廓顺应性相对较好,少量积液可能就会出现明显呼吸急促。
胸痛:炎性积液刺激胸膜可引起胸痛,多为刺痛,结核性胸膜炎引起的胸痛常为隐痛,恶性肿瘤引起的胸痛多为持续性钝痛。
其他症状:如感染性积液可伴有发热,恶性肿瘤引起的积液可能伴有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
2.体征
查体可发现左侧胸廓饱满,触觉语颤减弱,叩诊呈实音,听诊呼吸音减弱或消失等。儿童查体时需更加细致,由于儿童配合度相对较差,可能需要耐心操作。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检查:可发现胸腔内有均匀致密影,大量积液时可见纵隔向对侧移位,对于初步判断胸腔积液有一定价值,但对于少量积液容易漏诊,儿童胸部X线检查需注意辐射防护。
胸部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胸腔积液的量、部位以及胸腔内其他病变情况,如是否有肺部肿块等,对于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2.胸腔穿刺抽液检查
外观检查:漏出液多为淡黄色、清亮,渗出液可呈草黄色、血性、脓性等。
生化检查:测定积液的蛋白质、葡萄糖、乳酸脱氢酶等指标,漏出液蛋白质含量通常低于30g/L,乳酸脱氢酶低于200U/L;渗出液蛋白质含量常高于30g/L,乳酸脱氢酶高于200U/L。
细胞学检查:查找肿瘤细胞,有助于明确是否为恶性肿瘤引起的胸腔积液。
病原学检查:如结核杆菌涂片、培养等,可明确是否为结核性积液。
五、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
感染性积液:细菌感染引起的给予敏感抗生素抗感染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给予抗结核药物治疗,如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需遵循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的原则。
恶性肿瘤相关积液:根据肿瘤类型和分期采取相应治疗,如手术、化疗、放疗等,同时可进行胸腔闭式引流等减轻积液对肺组织的压迫。
结缔组织病相关积液:给予相应的免疫抑制剂等治疗结缔组织病,从而减少胸腔积液的产生。
心血管疾病相关积液:治疗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如使用利尿剂减轻心脏负荷等。
2.胸腔穿刺抽液或闭式引流:对于积液量较多引起明显症状的患者,通过胸腔穿刺抽液可迅速缓解症状,减轻对肺组织的压迫,若积液反复生成可考虑胸腔闭式引流。儿童进行胸腔穿刺或闭式引流时需更加谨慎,操作要轻柔,密切观察患儿反应。
3.对症支持治疗:保证患者营养摄入,对于低蛋白血症患者适当补充白蛋白等,改善机体营养状况,促进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