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下肺结节灶可能由良性病变(感染性病变、良性肿瘤)或恶性病变(原发性肺癌、转移性肺癌)引起,相关检查有影像学检查(胸部CT、低剂量螺旋CT)和病理学检查(痰细胞学检查、支气管镜检查、经皮肺穿刺活检),不同人群(年轻、老年、有吸烟史、有肺癌家族史)出现左下肺结节灶有不同特点及应对方式,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检查和处理以明确结节性质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一、左下肺结节灶的可能原因
(一)良性病变
1.感染性病变
细菌感染:如肺炎链球菌等引起的肺炎,在恢复后可能遗留肺结节。例如,有研究表明,部分肺炎患者经治疗后,肺部会形成纤维瘢痕样结节,这是因为炎症修复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结节。
病毒感染:像病毒性肺炎,例如新冠病毒感染后,部分患者肺部会出现结节样改变,可能是病毒引起的肺部免疫反应导致局部组织增生形成结节。
真菌感染:当肺部受到真菌感染时,也可能形成结节。例如曲霉菌感染,曲霉菌在肺部定植后,可引起组织的炎症反应和肉芽组织增生,进而形成结节。
2.良性肿瘤
错构瘤: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肺部良性肿瘤,由肺内正常组织在发育过程中出现异常组合形成。一般生长缓慢,对身体影响较小。
炎性假瘤:是肺组织的炎性增生性病变,由炎症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等形成,外观类似肿瘤,但本质是良性病变。
(二)恶性病变
1.原发性肺癌
吸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长期吸烟的人群患左下肺结节灶为肺癌的风险相对较高。例如,长期大量吸烟(每天吸烟20支以上,持续超过20年)的人群,肺部细胞受到烟草中有害物质的长期刺激,容易发生基因突变,导致肺癌的发生,从而表现为左下肺结节灶。
职业暴露因素,如长期接触石棉、氡等致癌物质,也会增加患肺癌的风险,进而可能出现左下肺结节灶。
2.转移性肺癌: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至肺部,也可表现为左下肺结节灶。例如,乳腺癌、肝癌、结肠癌等都可能通过血行转移等途径转移到肺部形成结节。
二、左下肺结节灶的相关检查及意义
(一)影像学检查
1.胸部CT
胸部CT是发现和评估肺结节的重要检查方法。通过胸部CT可以更清晰地显示结节的大小、形态、密度、边缘情况等。例如,结节直径小于5mm的称为微小结节,6-10mm称为小结节;如果结节边缘光滑、呈圆形,良性的可能性相对较大;如果结节边缘不规则、有毛刺征、分叶征等,恶性的可能性较高。
2.低剂量螺旋CT
对于肺癌高危人群(如长期吸烟、有肺癌家族史、职业暴露等),低剂量螺旋CT筛查肺癌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在较低辐射剂量下更清晰地发现肺部结节,有助于早期发现肺癌等病变。例如,相比常规胸部CT,低剂量螺旋CT在肺癌筛查中能有效降低辐射损伤,同时提高肺结节的检出率。
(二)病理学检查
1.痰细胞学检查
通过收集痰液,检查其中是否有癌细胞。但该检查的阳性率相对较低,因为痰液中的癌细胞可能因各种因素未能被收集到或者被破坏等。
2.支气管镜检查
对于靠近支气管的肺结节,可以通过支气管镜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它可以直接观察支气管内的情况,并对病变部位进行活检,有助于明确结节的性质。例如,对于怀疑中央型肺癌导致的左下肺结节灶,支气管镜检查能较好地获取组织进行诊断。
3.经皮肺穿刺活检
对于靠近胸壁的肺结节,可以在CT引导下进行经皮肺穿刺活检,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以明确结节是良性还是恶性。但该检查有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气胸等,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三、不同人群左下肺结节灶的特点及应对
(一)年轻人群
年轻人群出现左下肺结节灶,良性病变的可能性相对较大。如果是感染性病变引起的结节,多有相应的感染症状,如发热、咳嗽、咳痰等。此时应积极进行抗感染治疗,治疗后复查胸部CT观察结节变化。如果结节无明显变化或持续存在,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以明确性质。
(二)老年人群
老年人群患恶性病变的风险相对较高。老年人群如果发现左下肺结节灶,应更加重视。需要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吸烟史、职业暴露史等。及时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如胸部增强CT、病理学检查等,以尽早明确结节性质,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三)有吸烟史人群
有吸烟史人群出现左下肺结节灶时,肺癌的可能性需要重点考虑。这类人群应尽快完善相关检查,如胸部CT、病理学检查等。如果怀疑肺癌,要及时进行分期等评估,以便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同时,吸烟人群应尽快戒烟,减少进一步的肺部损伤。
(四)有肺癌家族史人群
有肺癌家族史人群出现左下肺结节灶时,也需要提高警惕。这类人群应密切关注结节的变化,可能需要更频繁地进行胸部CT等检查。如果结节有可疑恶性表现,应尽早进行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因为家族遗传因素可能增加患肺癌的易感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