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腹胀的原因包括感染因素和非感染因素。感染因素有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病毒感染,以及大肠埃希菌、沙门菌等细菌感染;非感染因素包含喂养不当(食量、食物种类问题及乳糖不耐受)、腹部着凉、肠道功能紊乱、先天性肠道畸形等,不同因素通过不同机制导致小儿腹泻腹胀。
一、感染因素
(一)病毒感染
1.轮状病毒:是引起小儿腹泻腹胀的常见病原体之一,多见于6-24个月的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后主要侵犯小肠上皮细胞,导致小肠黏膜绒毛萎缩、变短,微绒毛破坏,影响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病毒感染还会引起肠道双糖酶尤其是乳糖酶活性降低,使乳糖不能消化吸收,在肠道内被细菌分解产生大量气体,从而导致腹胀。研究表明,轮状病毒感染患儿粪便中病毒载量与腹泻腹胀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病毒在肠道内大量复制引发炎症反应,进一步影响肠道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
2.诺如病毒:也可引起小儿腹泻腹胀,诺如病毒感染可导致肠道上皮细胞功能紊乱,使肠道分泌增加,吸收减少,出现腹泻症状。同时,病毒感染引发的肠道炎症会影响肠道气体的吸收和排出,导致腹胀。儿童感染诺如病毒后,年龄越小越容易出现腹胀明显的情况,这与儿童肠道功能相对较弱,对病毒感染的耐受性差有关。
(二)细菌感染
1.大肠埃希菌:某些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可引起小儿腹泻腹胀。致病性大肠埃希菌黏附在肠道黏膜上皮细胞上,繁殖并产生毒素,损伤肠道黏膜,导致肠道黏膜通透性增加,液体和电解质分泌增加,引起腹泻。细菌在肠道内发酵食物残渣产生气体,导致腹胀。例如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感染,其产生的毒素会影响肠道的正常运动和消化酶的活性,使食物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发酵产气增多,进而加重腹胀。
2.沙门菌:沙门菌感染小儿肠道后,可侵入肠黏膜引起炎症反应,导致肠道黏膜充血、水肿、渗出,影响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细菌在肠道内分解糖类等物质产生气体,引起腹胀,同时出现腹泻症状。不同年龄段小儿对沙门菌感染的反应不同,婴幼儿感染后更容易出现严重的腹泻腹胀情况,因为婴幼儿肠道免疫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沙门菌的清除能力较弱。
二、非感染因素
(一)饮食因素
1.喂养不当
食量过多或过少:小儿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完善,若喂养时食量过多,超过了小儿胃肠道的消化吸收能力,食物在肠道内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就会发酵产气导致腹胀,同时出现腹泻。例如有的家长担心小儿吃不饱,频繁喂奶或添加辅食,导致小儿胃肠道负担过重。而食量过少则可能因营养摄入不足影响肠道正常功能,但一般较少直接引起腹泻腹胀,不过长期食量过少导致营养不良时也会间接影响肠道功能。
食物种类不合适:给小儿添加新的食物种类时,如果小儿不适应,比如过早添加大量淀粉类或脂肪类食物,小儿肠道内缺乏相应的消化酶来消化这些食物,就会引起消化不良,出现腹泻腹胀。比如6个月以内的婴儿过早添加米糊等淀粉类食物,就容易导致腹泻腹胀。另外,食物过敏也可引起小儿腹泻腹胀,如对牛奶蛋白过敏的小儿,食用牛奶或含有牛奶成分的食物后,肠道会出现过敏反应,表现为腹泻、腹胀等症状。
2.乳糖不耐受:小儿体内乳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时,食用含乳糖的食物后,乳糖不能在小肠内被充分消化吸收,进入结肠后被细菌发酵分解产生大量气体和酸性物质,引起腹胀、腹泻。这种情况在新生儿和小婴儿中较为常见,尤其是早产儿由于肠道发育不成熟,乳糖酶活性更低,更容易发生乳糖不耐受。
(二)腹部着凉
小儿腹部着凉后,会引起肠道平滑肌痉挛,导致肠道蠕动功能紊乱。一方面,肠道蠕动加快可引起腹泻;另一方面,肠道痉挛导致气体排出不畅,在肠道内积聚引起腹胀。小儿的腹壁较薄,对寒冷刺激较为敏感,夜间睡眠时若腹部保暖不当,或者小儿穿着过少、腹部暴露在冷空气中,都容易导致腹部着凉,进而出现腹泻腹胀症状。例如在季节交替时,气温变化较大,小儿若没有及时增添衣物,腹部着凉后就容易发病。
(三)其他因素
1.肠道功能紊乱:小儿的肠道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容易出现肠道功能紊乱。比如环境突然改变、小儿情绪紧张等因素都可能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导致腹泻腹胀。例如小儿更换生活环境、入托等情况时,可能会因为适应不良出现肠道功能紊乱,表现为腹泻腹胀。
2.先天性肠道畸形:虽然相对少见,但一些先天性肠道畸形也可引起小儿腹泻腹胀,如先天性巨结肠,由于结肠远端肠管神经节细胞缺如或功能异常,导致肠管痉挛,近端肠管扩张、肥厚,出现顽固性便秘,同时伴有腹胀,而当肠道内粪便积聚到一定程度时,也可能出现腹泻情况,但这种腹泻往往是在腹胀基础上的继发性改变。另外,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等畸形也可能影响肠道的正常解剖结构和功能,导致消化吸收障碍和肠道积气腹胀,进而出现腹泻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