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扁桃体肿大的病因包括感染性、免疫性及过敏因素,临床表现为急性期咽痛、发热,慢性期咽部异物感等症状,体征可见扁桃体肿大,并发症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诊断需结合体格、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分非药物、药物及手术三种方式,特殊人群需个体化管理,预防与长期管理包括疫苗接种、口腔卫生及定期随访。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感染性因素:小儿扁桃体肿大最常见于急性或慢性感染,其中急性扁桃体炎多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腺病毒等病原体引起,病原体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播,感染后扁桃体局部免疫反应增强,导致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腺体组织增生。慢性感染则多因急性感染未彻底治疗,反复发作引发扁桃体组织纤维化、瘢痕形成,持续处于肿大状态。
2.免疫性因素:扁桃体作为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在儿童期(尤其3~10岁)免疫系统发育过程中,承担着过滤病原体、产生免疫应答的功能。当机体接触抗原时,扁桃体B细胞和T细胞被激活,分泌抗体及细胞因子,长期免疫刺激可能导致扁桃体组织过度增生。
3.过敏因素:部分患儿存在过敏体质,接触尘螨、花粉、动物皮屑等过敏原后,可诱发扁桃体局部变态反应,表现为黏膜水肿、腺体肿大,常伴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共病。
二、临床表现与分级
1.症状:急性期以咽痛、发热(体温可达38.5~40℃)、吞咽困难为主,可伴头痛、乏力;慢性期主要表现为咽部异物感、打鼾、张口呼吸,长期可影响颌面部发育,导致“腺样体面容”。
2.体征:检查可见扁桃体充血、肿胀,表面可有脓性分泌物,肿大程度按TonsilGradingSystem分级:Ⅰ度为扁桃体不超过腭咽弓;Ⅱ度为超过腭咽弓但未达中线;Ⅲ度为达或超过中线。
3.并发症:严重肿大可阻塞呼吸道,引发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长期缺氧影响儿童认知发育;反复感染可能导致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等全身性疾病。
三、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通过压舌板暴露口咽部,观察扁桃体大小、颜色、表面分泌物,评估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情况,检查颈部淋巴结是否肿大。
2.实验室检查:急性期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10~20×10/L),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C反应蛋白(CRP)升高(>10mg/L);咽拭子培养可明确病原体类型。
3.影像学检查:对怀疑并发中耳炎、鼻窦炎的患儿,可行头颈部X线或CT检查;睡眠监测可评估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诊断OSA。
四、治疗策略
1.非药物治疗:
1.1.饮食调整:急性期给予温凉流质饮食(如米汤、果汁),避免辛辣、过热食物刺激;慢性期鼓励多饮水,保持口腔湿润。
1.2.环境管理:保持室内湿度50%~60%,定期清洁空调滤网、床品,减少尘螨暴露;避免接触二手烟、化学刺激物。
1.3.物理治疗:对轻度肿大(Ⅰ~Ⅱ度)伴发热的患儿,可采用温水擦浴(水温32~34℃)降温,避免酒精擦浴;睡眠时采取侧卧位,减轻舌根后坠。
2.药物治疗:
2.1.抗感染治疗:确诊细菌感染后,可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病毒感染以对症治疗为主,无需抗病毒药物。
2.2.抗炎治疗:慢性肿大伴局部充血者,可短期使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减轻黏膜水肿;过敏因素相关者,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控制症状。
2.3.免疫调节:反复感染患儿,可考虑使用匹多莫德、转移因子等免疫增强剂,但需严格掌握适应症,避免滥用。
3.手术治疗:
3.1.适应症:Ⅲ度肿大伴睡眠呼吸暂停;反复急性感染(每年>7次)或慢性感染影响生活质量;怀疑恶性肿瘤。
3.2.术式选择:传统扁桃体剥离术适用于所有年龄;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具有出血少、恢复快的优势,更适用于低龄儿童。
3.3.术后护理:术后24小时内冷流质饮食,避免热食导致出血;观察口腔分泌物颜色,若为鲜红色需立即就医;术后1周内避免剧烈活动。
五、特殊人群管理
1.低龄儿童(<3岁):此阶段扁桃体免疫功能重要,非严重病例优先非药物治疗;手术需严格评估,因全麻风险及术后呼吸道管理难度增加。
2.过敏体质患儿:术前需完善过敏原检测,术中备好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急救药物;术后加强环境控制,预防过敏原暴露。
3.合并先天性疾病者:如先天性心脏病、唐氏综合征患儿,手术风险增加,需多学科会诊(耳鼻喉科、麻醉科、儿科),制定个体化方案。
六、预防与长期管理
1.疫苗接种:按时接种肺炎球菌疫苗、流感疫苗,减少呼吸道感染发生率。
2.口腔卫生:培养每日刷牙2次、饭后漱口的习惯,使用含氟牙膏预防龋齿,减少口腔细菌定植。
3.定期随访:慢性肿大患儿每3~6个月复查,评估扁桃体大小、睡眠质量及生长发育指标;术后患儿每月复查1次,持续3个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