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的诊断包括临床症状和病史采集、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听力检查。临床需观察症状、询问母亲孕期风疹感染史;实验室有病毒分离(标本采集及意义)、血清学检查(特异性IgM和IgG抗体检测意义)、分子生物学检查(PCR检测意义);影像学有超声检查(心脏及其他部位超声)、眼部检查(裂隙灯和眼底检查);听力检查有耳声发射和ABR检查。
一、临床症状和病史采集
1.症状观察:医生会详细询问母亲孕期风疹感染情况以及患儿出生后的临床表现,比如是否有白内障、先天性心脏病、耳聋等相关表现,不同患儿可能因受累器官不同而有不同症状,需全面观察记录。对于婴幼儿,要留意其生长发育是否迟缓、有无皮疹等情况,因为先天性风疹综合征患儿可能存在多系统受累,症状会随年龄有所变化。
2.病史询问:着重询问母亲在妊娠早期是否有风疹病毒感染史,这对判断患儿是否患有先天性风疹综合征至关重要,不同孕期母亲感染风疹病毒对胎儿影响程度不同,早期感染更易导致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二、实验室检查
1.病毒分离
标本采集:可采集患儿咽分泌物、尿液、血液、脑脊液等标本进行病毒分离。例如从咽部分泌物中分离风疹病毒,若能分离出风疹病毒,结合临床症状可支持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的诊断。不同标本的采集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以保证分离出的病毒具有可靠性,对于婴幼儿采集标本时要注意操作轻柔,避免引起患儿不适。
意义:病毒分离是确诊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的金标准之一,若分离到风疹病毒,基本可明确诊断,但该方法操作相对复杂,对实验室条件要求较高。
2.血清学检查
特异性IgM抗体检测:检测患儿血清中的风疹病毒特异性IgM抗体,若IgM抗体阳性,提示近期有风疹病毒感染。因为胎儿在子宫内感染风疹病毒后,会产生特异性IgM抗体,且IgM抗体不能通过胎盘,所以新生儿血清中若检出风疹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可诊断为先天性风疹感染。对于新生儿,检测血清IgM抗体是重要的筛查手段,操作相对简便,能快速提供诊断线索。
特异性IgG抗体检测:检测风疹病毒特异性IgG抗体,若母亲IgG抗体阳性而患儿IgG抗体阴性,提示患儿可能为先天性感染;若患儿IgG抗体阳性且滴度持续升高,也支持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的诊断。需要注意不同年龄段患儿抗体水平的变化,对于婴幼儿要综合判断抗体的来源及意义。
3.分子生物学检查
PCR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患儿体内风疹病毒的核酸。PCR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特点,能检测到极少量的风疹病毒核酸。例如可以从患儿的组织标本中提取核酸,通过PCR扩增检测风疹病毒核酸存在与否,对于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有重要意义。在检测过程中要注意防止污染,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对于婴幼儿标本的处理要符合分子生物学实验的规范要求。
三、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心脏超声:对于怀疑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可以明确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情况,如是否存在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心脏畸形。心脏超声检查无辐射,对患儿损伤小,能动态观察心脏的血流情况,对于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合并心脏病变的诊断和评估具有重要价值,尤其适用于婴幼儿,可多次进行检查以监测病情变化。
其他部位超声: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还可能进行腹部超声等检查,观察肝脏、脾脏等器官是否有异常,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可能累及多个脏器,超声检查能发现一些形态学的改变。
2.眼部检查
裂隙灯检查:对于怀疑有白内障等眼部病变的患儿,进行裂隙灯检查。可以清晰观察眼部结构,如晶状体是否浑浊等,明确眼部受累情况。裂隙灯检查能细致地检查眼部各个部位,对于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导致的眼部病变诊断准确,对于婴幼儿检查时需要患儿配合,可采用适当的安抚措施帮助其配合检查。
眼底检查:眼底检查可了解视网膜等眼底结构是否有异常,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可能引起眼底病变,通过眼底检查能发现相关病变情况,对评估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有帮助。
四、听力检查
1.耳声发射检查:通过耳声发射检查评估患儿的听力情况。耳声发射是一种客观的听力检查方法,能早期发现听力损失。对于新生儿及婴幼儿,耳声发射检查方便快捷,可作为先天性风疹综合征患儿听力筛查的初步手段,若检查结果异常,需进一步进行其他听力检查明确诊断。在检查时要注意患儿的外耳道情况,保证检查环境安静,以获得准确的检查结果。
2.听觉脑干反应检查(ABR):ABR是一种更精确的听力检查方法,能检测听觉系统从耳蜗到脑干的功能状态。对于耳声发射检查异常的患儿,进行ABR检查可以明确听力损失的程度和部位等情况,对于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导致的耳聋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适用于不能配合主观听力测试的婴幼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