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与支气管肺炎在定义与发病部位、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治疗原则与预后存在差异。肺炎是终末气道等炎症,发病部位广泛,症状多样,不同人群表现有别,影像学表现因病因和个体而异,治疗据病因,预后因情况不同;支气管肺炎是累及支气管壁和肺泡的炎症,好发儿童,起病急,有相应典型表现,影像学有特征,治疗抗感染等,大部分预后好,不及时治可并发多种症且早产儿有长期后遗症风险。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可由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支原体等)、理化因素、免疫损伤、过敏及药物等引起。肺炎的发病部位较为广泛,可以是一侧肺叶,也可以是双侧肺叶的多个肺段等。
支气管肺炎:又称小叶性肺炎,是累及支气管壁和肺泡的炎症,通常是由细菌、病毒或肺炎支原体等感染引起,病变以支气管为中心向周围蔓延,主要累及支气管末端的细支气管及肺泡,好发于儿童,尤其多见于婴幼儿。
二、临床表现差异
肺炎:
症状表现多样:可出现发热,体温可高可低,形式不一;咳嗽,初期为刺激性干咳,继而可咯痰,痰的性质因病因不同而异,如细菌性肺炎可咯脓痰,病毒性肺炎咯痰相对较少且多为白色黏液痰;还可伴有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口唇发绀等。年长儿童可能能准确表达胸痛等不适,但婴幼儿可能表现为拒食、呛奶等。
不同人群表现有别:对于老年患者,肺炎症状可能不典型,发热不明显,可能仅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等;而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肺炎病情可能进展迅速,症状可能更为凶险,呼吸困难等表现出现较早且严重。
支气管肺炎:
典型表现:大多起病较急,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嗽、气促。发热程度可因病原体和个体差异而不同,多为不规则发热,也可呈弛张热或稽留热;咳嗽较频繁,早期为刺激性干咳,之后可咯出黏痰,婴幼儿症状较重,常表现为呛奶、吐泡沫等;气促多在发热、咳嗽后出现,呼吸频率加快,小于2个月婴儿呼吸≥60次/分钟,2-12个月婴儿呼吸≥50次/分钟,1-5岁幼儿呼吸≥40次/分钟时,应考虑气促。
年龄因素影响:新生儿患支气管肺炎时,症状常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反应差、哭声弱、拒奶、口吐白沫等,肺部体征不明显,容易被忽视。
三、影像学表现不同
肺炎:
胸片或CT表现:可表现为肺部大片状阴影,病变范围可大可小,如大叶性肺炎在胸片上可显示一个肺叶或一个肺段的均匀致密阴影;间质性肺炎则表现为肺纹理增粗、紊乱,伴有网格状阴影等。不同病原体引起的肺炎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例如病毒性肺炎多表现为双肺纹理增多,磨玻璃样阴影等;细菌性肺炎可出现肺部实变影伴空洞等情况。
个体差异体现:对于儿童肺炎,不同年龄阶段的影像学表现也有差异,新生儿肺炎在胸片上可能仅显示肺纹理增粗及轻度肺气肿等非特异性改变,而年长儿童肺炎的影像学表现相对更典型。
支气管肺炎:
典型影像学特征:主要表现为肺纹理增粗,沿支气管分布的斑片状阴影,以两肺下野、中内带及心膈区居多,可伴有肺气肿等改变。胸部CT检查可更清晰地显示支气管壁增厚、肺泡内渗出等情况,对于早期或不典型的支气管肺炎诊断有重要价值。
特殊人群情况:早产儿发生支气管肺炎时,影像学表现可能更不典型,需要结合临床症状仔细鉴别,并且要关注是否存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相关并发症的可能。
四、治疗原则与预后区别
肺炎:
治疗: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细菌性肺炎主要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病毒性肺炎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必要时使用抗病毒药物;非感染性肺炎则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理化因素引起的肺炎需脱离相关环境等。治疗周期因病情严重程度而异,轻症肺炎可能经过1-2周治疗即可好转,重症肺炎治疗周期可能较长,可达数周甚至更长时间。
预后:一般来说,多数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预后良好,但对于老年患者、有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的肺炎患者,预后相对较差,可能出现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发生肺炎时,预后也往往不佳。
支气管肺炎:
治疗:主要也是抗感染、对症支持等治疗。抗感染方面同样根据病原体选择合适的药物,如细菌感染选用抗生素,病毒感染进行相应处理。对症支持治疗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退热等。对于婴幼儿支气管肺炎,护理非常重要,要经常翻身拍背,利于痰液排出。
预后:大部分支气管肺炎患儿经过积极治疗预后良好,能够完全康复。但如果治疗不及时或病情较重,可能会并发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脓胸、脓气胸等并发症,影响预后,尤其是小婴儿,发生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早产儿患支气管肺炎后,除了当前疾病的影响外,还可能因早产本身的基础情况,导致后期出现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长期后遗症,影响生长发育和呼吸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