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肺结节是胸部影像学检查中发现的双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通常小于3厘米的局灶性、实性或亚实性肺部阴影,按性质分为实性结节、亚实性结节,按病因有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等分类,胸部CT表现及不同人群特点各有不同,需进一步行PET-CT、结节活检等检查,良性结节可随访或手术,恶性结节则依情况综合治疗。
一、双肺结节的分类
1.按性质分类
实性结节:结节内部为均匀的软组织密度,在影像学上表现为边界清楚的高密度影。其成因可能有感染(如肺炎治愈后遗留的结节)、良性肿瘤(如错构瘤)、恶性肿瘤等。
亚实性结节:又可分为部分实性结节和磨玻璃结节。部分实性结节是指结节内部既有磨玻璃样密度又有实性成分;磨玻璃结节则是指结节呈云雾状淡薄影,似磨砂玻璃样。亚实性结节多见于早期肺癌(如原位腺癌、微浸润腺癌等),也可见于炎症等情况。
2.按病因分类
感染性结节:
细菌感染:如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肺结核结节,多呈球形,直径多在1-4厘米,常见于两肺上叶尖后段、下叶背段等部位,可伴有低热、盗汗、乏力等症状;肺炎链球菌等细菌感染治愈后也可能遗留结节。
病毒感染:某些病毒感染后也可能在肺部形成结节,例如新冠病毒感染后部分患者也有出现肺部结节的报道,但相对较少见,一般随着病情恢复结节可能有变化。
真菌感染:在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中较为常见,如曲霉菌感染可形成结节,常与患者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等因素有关。
非感染性结节:
良性肿瘤性结节:如肺错构瘤,是肺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由正常肺组织的各种成分错乱组合而形成,一般生长缓慢,多无明显症状。
恶性肿瘤性结节:原发性肺癌是常见原因,与吸烟、空气污染、职业暴露(如长期接触石棉、氡等)、遗传因素等有关。转移性肺癌也可表现为双肺结节,多由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而来,如乳腺癌、肝癌、结肠癌等转移至肺部。
炎性结节:除感染性炎症引起的结节外,还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肺部炎性结节,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可累及肺部出现结节样改变。
其他:如肺血管畸形等也可能表现为肺部结节。
二、双肺结节的影像学表现及意义
1.胸部CT表现
对于实性结节,CT可清晰显示其大小、形态、边界等情况。边界清楚、形态规则的实性结节良性可能性大;而边界不清、有分叶、毛刺、胸膜牵拉征等表现的实性结节恶性可能性较高。
亚实性结节中,磨玻璃结节如果直径较小(小于8毫米),随访过程中形态无明显变化,良性可能性大;但如果磨玻璃结节直径较大(大于8毫米)、密度增高、内部血管影增粗等,要警惕恶性可能。部分实性结节中实性成分越多,恶性概率相对越高。
2.不同人群双肺结节的特点
年龄因素:儿童双肺结节相对少见,若儿童出现双肺结节,需考虑先天性肺发育异常、感染(如结核感染在儿童中也有发生,可能有不同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如儿童肺结核可能更容易出现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伴肺部结节)等情况。老年人双肺结节则更要警惕恶性肿瘤,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肺部肿瘤的发生率相对升高。
性别因素:一般来说性别本身对双肺结节的性质影响不大,但在肺癌的发病方面,男性吸烟等因素导致肺癌发生率相对高于女性,但这不是绝对的,女性也可能因其他因素患肺癌出现双肺结节。
生活方式因素:吸烟人群双肺结节中恶性肿瘤的概率相对较高,因为吸烟是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接触粉尘的人群(如煤矿工人、建筑工人等),患尘肺等疾病进而出现肺部结节的风险增加。
病史因素:有肺癌家族史的人群,双肺结节中恶性的可能性相对更高。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人群,出现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肺部炎性结节的概率增加。
三、双肺结节的进一步检查及处理
1.进一步检查
PET-CT检查:对于判断结节的良恶性有一定价值,PET-CT利用肿瘤细胞对葡萄糖的高代谢特点,恶性结节通常表现为高代谢,而良性结节代谢一般不高或为低代谢,但也有假阳性和假阴性情况。
结节活检:包括经皮肺穿刺活检、支气管镜活检等。经皮肺穿刺活检适用于靠近胸壁的结节,通过获取结节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性质;支气管镜活检适用于中央型的结节,可直接观察支气管内情况并获取病变组织。
2.处理原则
良性结节:如果是感染性结节经抗感染治疗后可能缩小或消失;良性肿瘤性结节如肺错构瘤,若结节较小且无症状,可定期随访观察,若结节较大或有恶变倾向则考虑手术切除。
恶性结节:如果是原发性肺癌,根据肿瘤的分期等情况采取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措施;如果是转移性肺癌,则主要针对原发肿瘤进行治疗,同时根据肺部结节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如手术、局部放疗等。
总之,双肺结节只是一种影像学表现,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进一步检查等多方面因素来综合判断其性质,从而采取合适的处理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