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持续低热病因分感染性(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与非感染性(自身免疫病、肿瘤、药物热)两类,特殊人群(婴幼儿、免疫缺陷儿童、慢性疾病患儿)需重点注意,诊断需初步评估、进一步检查,处理优先非药物干预,根据病因选择药物治疗。
一、感染性因素
1.1.病毒感染
儿童持续低热(37.3~38℃)最常见于病毒感染,如EB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EB病毒感染可引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表现为低热持续1~3周,伴咽峡炎、淋巴结肿大及肝功能异常。腺病毒感染多见于婴幼儿,低热可持续5~7天,伴结膜炎或腹泻。此类感染需通过血清学检测(如EB病毒抗体)或病毒核酸检测确诊,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避免滥用抗生素。
1.2.细菌感染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是儿童慢性低热的重要原因,尤其见于未接种卡介苗或免疫功能低下者。原发型肺结核可表现为午后低热(37.5~38℃)、盗汗、体重增长缓慢,胸部X线片可见肺门淋巴结肿大。支原体感染在学龄期儿童中常见,低热可持续2~3周,伴剧烈咳嗽,血清冷凝集试验阳性率可达50%。细菌感染需通过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0×10/L、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C反应蛋白(CRP>10mg/L)及病原学检查(如痰培养、结核菌素试验)确诊,治疗需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
1.3.寄生虫感染
蛔虫症、绦虫症等寄生虫感染可引起低热,多见于卫生条件较差地区的儿童。蛔虫幼虫移行期可出现低热、咳嗽、荨麻疹,血常规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5%)。绦虫感染者粪便中可检出虫卵或节片,低热常伴腹痛、腹泻。治疗需使用阿苯达唑或吡喹酮,同时加强环境卫生管理。
二、非感染性因素
2.1.自身免疫性疾病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是儿童持续低热的非感染性原因之一,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及晨僵,低热可持续数月。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在学龄期女孩中多见,低热伴皮疹、口腔溃疡、血小板减少,抗核抗体(ANA)阳性率可达95%。此类疾病需通过自身抗体检测(如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及关节超声确诊,治疗需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或生物制剂。
2.2.肿瘤性疾病
白血病是儿童恶性肿瘤中导致低热的常见病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可表现为低热、贫血、出血倾向,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异常升高或降低,骨髓穿刺可确诊。淋巴瘤患儿低热常伴无痛性淋巴结肿大,CT或PET-CT检查可发现纵隔或腹部占位。肿瘤性疾病需通过骨髓活检或淋巴结活检确诊,治疗以化疗为主,部分病例需造血干细胞移植。
2.3.药物热
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及抗结核药(如利福平)可引起药物热,表现为用药后7~10天出现低热,停药后体温可恢复正常。药物热需通过详细用药史及停药试验确诊,治疗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必要时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控制症状。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3.1.婴幼儿(<3岁)
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持续低热需警惕尿路感染(UTI),尤其见于未行包皮环切的男婴。UTI可表现为低热、喂养困难、尿味异常,尿常规可见白细胞>5/HP,尿培养阳性率可达80%。治疗需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避免使用氨基糖苷类(如庆大霉素)以防耳毒性。
3.2.免疫缺陷儿童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如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慢性肉芽肿病)患儿易反复感染,持续低热需通过淋巴细胞亚群分析(CD3+、CD4+、CD19+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功能检测确诊。治疗需使用免疫球蛋白替代疗法或造血干细胞移植,避免接触活疫苗(如卡介苗、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
3.3.慢性疾病患儿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因心功能不全可出现低热,伴发育迟缓、多汗,心脏超声可确诊。慢性肾病患儿因代谢产物蓄积可表现为低热、水肿、高血压,血肌酐及尿素氮升高。此类患儿需定期监测心功能或肾功能,治疗以控制原发病为主,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庆大霉素、万古霉素)。
四、诊断流程与处理原则
4.1.初步评估
持续低热(>2周)需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接触史、用药史、家族史,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如淋巴结触诊、肝脾触诊)。血常规、CRP、血沉(ESR)为必查项目,ESR>20mm/h提示感染或炎症。
4.2.进一步检查
怀疑感染时需行病原学检测(如血培养、痰培养、结核菌素试验);怀疑自身免疫病时需检测自身抗体(如ANA、抗dsDNA抗体);怀疑肿瘤时需行骨髓穿刺或淋巴结活检。影像学检查(如胸部CT、腹部超声)可辅助定位病灶。
4.3.处理原则
优先非药物干预,如物理降温(温水擦浴)、保持环境通风、补充水分。药物治疗需根据病因选择,细菌感染使用抗生素,自身免疫病使用免疫抑制剂,肿瘤使用化疗药物。避免低龄儿童使用阿司匹林(以防瑞氏综合征),3个月以下婴儿发热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