贲门癌晚期有局部症状、全身症状及转移相关症状。局部症状包括吞咽困难(从进食固体食物困难渐至难进流质)和疼痛(胸部、背部或上腹部疼痛);全身症状有消瘦乏力(因肿瘤消耗及进食少致体重降、活动耐力减)、贫血(面色苍白、活动后心慌气短等)、发热(多为低热,肿瘤坏死或感染致);转移相关症状如肝转移可致右上腹疼痛、肝大、黄疸;肺转移有咳嗽、咳痰带血、呼吸困难;骨转移表现为转移部位疼痛渐重、夜间明显,可致病理性骨折、活动受限。
一、局部症状
1.吞咽困难
发生机制:贲门癌晚期肿瘤不断生长,会导致贲门部位的管腔狭窄,食物通过受阻。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患者,吞咽困难的表现程度有所不同。例如,长期吸烟饮酒的患者,可能本身食管功能就受一定影响,吞咽困难症状可能更明显;老年患者可能因机体功能衰退,对吞咽困难的耐受和应对能力相对较弱。一般来说,患者会逐渐从进食固体食物困难发展到进食半流质、流质食物也困难。
具体表现:最初可能只是在进食较硬食物时有哽噎感,随着病情进展,哽噎感频繁出现且程度加重,进食时感觉食物下行缓慢,需用水送服才能咽下,最后甚至连口水都难以咽下。
2.疼痛
发生机制:肿瘤侵犯周围组织、神经等引起疼痛。肿瘤侵犯食管周围神经时可导致胸部、背部疼痛;若肿瘤侵犯腹腔神经丛,还可能引起上腹部疼痛等。不同年龄患者对疼痛的感知和表述可能不同,儿童可能难以准确表达疼痛部位,多表现为哭闹不安等;老年患者可能对疼痛的敏感性相对降低,但疼痛持续存在也会影响其生活质量。
具体表现:胸部疼痛可为隐痛、胀痛或刺痛,疼痛可放射至肩背部;上腹部疼痛多为持续性钝痛或绞痛,进食后疼痛可能加重。
二、全身症状
1.消瘦、乏力
发生机制:肿瘤是一种消耗性疾病,晚期贲门癌患者由于肿瘤细胞大量增殖,消耗机体大量营养物质,同时患者因吞咽困难进食减少,导致机体营养摄入不足,进而出现消瘦、乏力。对于不同生活方式人群,比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患者,原本营养需求高,患病后消瘦、乏力症状可能更突出;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本身代谢就异常,消瘦、乏力可能会更明显。
具体表现:患者体重明显下降,皮下脂肪减少,身体变得虚弱,活动耐力显著降低,稍微活动就会感到疲惫不堪。
2.贫血
发生机制:肿瘤生长过程中可能侵犯血管导致慢性出血,或者患者因进食减少,营养不良,影响造血原料的摄入,从而引起贫血。不同年龄患者贫血的表现有所差异,儿童贫血可能出现面色苍白、生长发育迟缓等;成年患者可能出现头晕、心慌、气短等症状;老年患者贫血可能加重心脑血管的缺血缺氧情况,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等。
具体表现:面色苍白或萎黄,口唇、甲床等部位颜色变淡;活动后心慌、气短症状明显,严重时可出现头晕、眼前发黑等症状。
3.发热
发生机制:肿瘤坏死组织吸收可引起发热,称为肿瘤热;另外,晚期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并发感染,也会导致发热。不同病史患者发热特点不同,有免疫性疾病病史的患者,自身免疫功能存在异常,发热可能更复杂;有感染病史的患者,再次感染时发热表现可能与普通感染有一定区别。
具体表现:多为低热,体温一般在37.5℃-38℃左右,也有部分患者可出现高热,体温超过38.5℃。
三、转移相关症状
1.肝转移相关症状
发生机制:贲门癌晚期癌细胞可通过血液等途径转移至肝脏,肿瘤在肝脏生长,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
具体表现:患者可能出现右上腹疼痛,疼痛可为隐痛或胀痛,随着病情进展,肝脏肿大,可在右上腹触及肿块;同时肝功能受影响,可能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尿液颜色加深,粪便颜色变浅等。不同年龄患者对肝转移症状的耐受和表现不同,儿童肝转移后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出现腹胀、食欲不振等更明显的消化系统症状;老年患者可能因肝功能储备相对较差,黄疸等症状出现相对较快且可能更严重。
2.肺转移相关症状
发生机制:癌细胞转移至肺部,在肺部生长,刺激肺部组织引起相关症状。
具体表现:患者可能出现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咳痰,痰中可能带血;还可能出现呼吸困难,活动后加重,严重时静息状态下也会感到气短。不同性别患者肺转移后的症状可能无明显性别差异,但生活方式相关因素如吸烟患者,肺转移后咳嗽等症状可能更严重,因为其本身肺部基础可能较差。
3.骨转移相关症状
发生机制:癌细胞转移至骨骼,破坏骨组织引起疼痛等症状。
具体表现:转移部位的骨骼出现疼痛,疼痛可为持续性隐痛,逐渐加重,夜间疼痛可能较明显;随着病情进展,骨转移部位可能出现病理性骨折,导致相应部位活动受限,比如转移至胸椎时可能影响脊柱活动,导致弯腰、翻身困难等。不同年龄患者骨转移后骨折风险不同,老年患者骨质本身相对疏松,更容易发生病理性骨折;儿童骨转移后骨骼的修复等情况与成人不同,症状表现也有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