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肺不张的原因包括年龄因素(儿童因气道窄、咳嗽反射弱,老年人肺功能储备差等易致)、生活方式因素(吸烟史致呼吸道纤毛运动障碍等增风险)、病史因素(肺部基础疾病、心血管疾病、腹部或胸部手术史等易引发);处理包括非药物干预措施(呼吸功能锻炼如深呼吸、有效咳嗽,体位引流,胸部物理治疗如叩击、震颤)和其他干预措施(吸氧纠正缺氧,支气管镜检查及治疗清除堵塞物等)。
一、术后肺不张的原因
1.年龄因素
儿童:儿童术后肺不张相对成人有其特点,小儿气道较窄,术后咳嗽反射相对较弱,呼吸道分泌物不易排出,尤其是婴幼儿,气管、支气管管径小,更容易因分泌物堵塞导致肺不张。例如,有研究显示,幼儿术后肺不张发生率相对较高,可能与自身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相关,其呼吸道清除能力尚未完全发育成熟。
老年人群:老年人本身肺功能储备下降,肺组织弹性减退,术后呼吸肌力量减弱,咳嗽无力,且常合并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道分泌物多,容易发生肺不张。据统计,老年患者术后肺不张的发生率高于中青年患者,这与老年人的生理衰退密切相关。
2.生活方式因素
吸烟史:长期吸烟的患者,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呼吸道黏膜,导致呼吸道纤毛运动功能障碍,黏液分泌增多,术后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困难,增加肺不张的发生风险。有研究表明,吸烟患者术后肺不张的发生率比非吸烟患者高2-3倍,因为吸烟破坏了呼吸道的正常防御机制,影响了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
3.病史因素
肺部基础疾病:如患者术前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其气道本身存在慢性炎症、气流受限等问题,术后肺不张的发生几率显著增加。COPD患者肺组织弹性减退,气道阻力大,术后呼吸功能恢复差,容易导致肺泡萎陷。再如,患有肺结核病史的患者,术后也可能因肺部组织的病理改变,影响肺的正常通气,增加肺不张的发生可能。
心血管疾病:患有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术后由于机体应激等因素,可能会影响呼吸功能,导致呼吸浅快,有效通气量减少,进而容易引发肺不张。同时,心血管疾病可能导致全身血液循环状态改变,影响肺部的血液灌注和气体交换,间接增加肺不张的风险。
腹部或胸部手术史:既往有胸部手术史的患者,术后肺不张的发生风险较高,因为手术可能导致胸膜粘连等情况,影响肺的扩张。而腹部手术患者,尤其是大型腹部手术,术后疼痛会限制患者的呼吸运动,使患者不敢深呼吸和有效咳嗽,从而引起肺不张。
二、术后肺不张的处理
1.非药物干预措施
呼吸功能锻炼
深呼吸: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练习,每2-3小时进行一次,每次深呼吸10-15次。对于儿童患者,可通过游戏等方式引导其进行深呼吸,例如吹彩色气球,既可以增加患者的依从性,又能锻炼呼吸肌,促进肺泡扩张。老年患者可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循序渐进地进行深呼吸,逐步增加呼吸深度和频率,改善肺通气。
有效咳嗽:教会患者正确的咳嗽方法,让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先缓慢深吸气,屏气3-5秒,然后用力咳嗽,将痰液咳出。对于术后疼痛明显的患者,可采用双手按压伤口等方式来减轻咳嗽时的疼痛,以保证有效咳嗽。儿童患者进行有效咳嗽时,医护人员可适当辅助,如轻拍背部帮助痰液排出。
体位引流:根据肺不张的部位采取相应的体位引流。例如,右肺上叶肺不张可采取坐位,身体稍向前倾;右肺中叶肺不张可采取仰卧位,床尾抬高30-50cm;左肺舌叶肺不张可采取仰卧位,床头抬高30-50cm等。通过改变体位,利用重力作用促进痰液引流,改善肺不张情况。对于儿童患者,体位引流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因体位变动过大引起不适或加重病情。
胸部物理治疗:包括胸部叩击、震颤等。胸部叩击时,手指并拢,掌心呈杯状,利用腕部力量从肺底自下而上、由外向内轻轻叩击患者胸部,每次叩击10-15分钟,每日3-4次。震颤是在胸部叩击后,用手掌紧贴患者胸部,施加一定压力作快速振动,频率约为100次/分钟。这种方法适用于年长儿童及成人患者,儿童患者进行胸部物理治疗时要调整好叩击和震颤的力度,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宜,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2.其他干预措施
吸氧:对于存在低氧血症的肺不张患者,给予适当吸氧,纠正缺氧状态。根据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情况调整吸氧浓度,一般将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以上。儿童患者吸氧时要选择合适的吸氧装置,如鼻导管吸氧要注意固定,避免滑脱,且氧流量要根据年龄调整,保证安全有效的吸氧。
支气管镜检查及治疗:对于痰液堵塞导致的肺不张,可考虑行支气管镜检查,在支气管镜下清除痰液、异物等堵塞物,恢复气道通畅。对于一些因气道狭窄等原因导致的肺不张,支气管镜还可进行相应的治疗操作,如放置支架等,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支气管镜检查在成人患者中应用较为广泛,儿童患者进行支气管镜检查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充分评估风险,操作过程中要精细操作,确保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