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B超表现因类型不同而异,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多单侧或双侧,形态、内部回声等有特点;盆腔腹膜型病灶有相应形态、位置及与周围组织关系等表现;子宫腺肌病表现为子宫形态、内部回声等有特征,且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对不同类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B超表现有影响。
一、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
1.典型特征
形态:多为单侧,也可双侧发生。囊肿呈圆形或椭圆形,壁较厚且粗糙,与周围组织粘连较紧密。
内部回声:内部回声复杂,典型表现为囊内可见密集点状回声,这是由于陈旧性血液积存,红细胞破裂后,血红蛋白分解产物等形成的。部分囊肿可表现为囊内有分隔,分隔回声较细。
囊肿大小:大小不一,从数厘米到十余厘米不等。
对卵巢结构影响:囊肿较大时可压迫卵巢实质,影响卵巢正常的形态结构,在B超下可观察到卵巢正常的皮质-髓质结构被破坏。
2.年龄因素影响:对于育龄期女性,子宫内膜异位症较为常见,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在育龄期女性B超检查中发现的概率相对较高。而对于青春期女性,若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累及卵巢,B超表现可能与育龄期有一定相似性,但青春期女性卵巢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在观察囊肿对卵巢功能潜在影响时需要综合考虑。
3.生活方式影响:长期熬夜、压力过大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内分泌功能,进而影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展,在B超上可能会使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回声等表现有一定变化,但这种变化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对应的特异性B超表现改变,而是通过内分泌紊乱间接影响疾病状态从而可能反映在B超上。
4.病史影响:有反复盆腔疼痛病史,尤其是与月经周期相关的盆腔疼痛病史的患者,B超检查发现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概率增加,且其B超表现可能更具特征性,如囊肿的回声特点、与周围组织的粘连情况等可能更典型。
二、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盆腔腹膜型等)
1.腹膜表面病灶
形态:在B超下可表现为腹膜上的小的隆起性病灶,呈结节状或点状高回声,边界有时欠清晰。
位置:好发于盆腔腹膜的特定部位,如子宫骶骨韧带、直肠子宫陷凹等部位。
与周围组织关系:病灶与周围组织的粘连情况可通过B超观察,如与肠管等周围组织的粘连可表现为局部组织回声紊乱,肠管蠕动可能受一定影响,在B超下可显示肠管与病灶处的关系异常。
2.年龄因素影响:对于不同年龄的女性,盆腔腹膜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在B超上的显示情况有所不同。年轻女性盆腔组织相对疏松,病灶可能较易显示;而绝经后女性由于盆腔组织萎缩等因素,病灶显示可能相对困难,但如果有长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即使绝经后,在B超上仍可能发现相关病灶残留或复发迹象。
3.生活方式影响:长期吸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盆腔局部血液循环等,进而影响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的发展,在B超上可能表现为病灶周围组织的血流情况等有一定改变,但这不是直接的特异性B超表现,而是通过全身状态影响疾病局部状态反映在B超上。
4.病史影响:有多次盆腔手术史的患者,盆腔腹膜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在B超上的显示可能受到手术粘连等因素干扰,需要结合临床其他检查综合判断。而有明确子宫内膜异位症家族史的患者,B超检查时对于盆腔腹膜型病灶的观察应更加细致,因为遗传因素可能使该类患者更容易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病灶。
三、子宫腺肌病(属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特殊类型)
1.子宫形态
大小:子宫多呈均匀性增大,也可呈非均匀性增大,一般子宫大小可增大至正常子宫的2-3倍,甚至更大。
外形:子宫外形多规则,但也有部分患者子宫外形可稍显不规则。
2.内部回声
肌层回声:子宫肌层回声不均匀,可见散在的小的无回声区或低回声区,这是由于异位的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导致肌层纤维组织增生等改变。
结合带:子宫肌层与内膜交界处的结合带常增厚,一般结合带厚度可超过12mm。
3.年龄因素影响:育龄期女性是子宫腺肌病的高发人群,B超检查中子宫腺肌病的表现较为典型。而对于围绝经期女性,子宫腺肌病可能会随着绝经而有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在B超上仍可观察到子宫肌层回声不均匀等残留表现。年轻的未育女性患子宫腺肌病时,需要考虑对生育功能的影响,B超检查除了观察子宫形态、回声等表现外,还需关注对子宫肌层结构破坏程度对生育的潜在影响。
4.生活方式影响:过度劳累、长期精神紧张等不良生活方式可加重子宫腺肌病患者的症状,在B超上可能不会直接改变子宫的形态或回声等基本表现,但会影响患者的临床症状体验,进而影响对疾病的综合评估。
5.病史影响:有多次妊娠、分娩史的女性,发生子宫腺肌病的概率增加,其B超表现可能更明显,如子宫增大更显著,肌层回声不均匀程度更重等。而有内分泌紊乱病史,如长期雌激素水平异常升高的患者,子宫腺肌病在B超上的表现可能更典型,因为雌激素水平异常可促进子宫内膜异位到子宫肌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