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衰竭常见并发症包括肺性脑病(与缺氧、二氧化碳潴留致脑功能障碍及多种因素有关)、消化道出血(与应激致胃肠黏膜损伤、胃酸增加有关)、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与通气换气障碍、营养代谢等有关)、休克(与缺氧致微循环障碍、感染等有关),预防需积极治原发病、改善通气氧合、维持内环境稳定,监测要关注神经系统、消化道、血气及电解质、循环系统等方面。
一、呼吸衰竭的常见并发症
(一)肺性脑病
1.发生机制:呼吸衰竭时,由于严重的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导致脑功能障碍。二氧化碳潴留使脑脊液H浓度增加,引起脑细胞酸中毒,影响脑细胞代谢和功能。缺氧可直接损伤脑细胞,破坏血-脑屏障,导致脑间质水肿等。
2.影响因素:年龄方面,老年患者由于脑功能本身存在一定退化,对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耐受能力更差,发生肺性脑病的风险相对较高;性别差异不明显,但女性在妊娠等特殊生理状态下,呼吸功能可能会有一定变化,若合并呼吸衰竭,更易诱发肺性脑病;生活方式上,长期吸烟的患者呼吸道基础情况差,发生呼吸衰竭后肺性脑病发生几率增加;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病史的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其肺功能基础差,呼吸衰竭时更易出现肺性脑病。
(二)消化道出血
1.发生机制:呼吸衰竭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交感神经兴奋,胃肠黏膜血管收缩,导致缺血缺氧,胃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同时,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可使胃壁细胞分泌胃酸增加,侵蚀胃黏膜,引起糜烂、溃疡,导致消化道出血。
2.影响因素:年龄较大的患者本身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弱,应激情况下更易出现黏膜损伤;生活方式中长期饮酒的患者,其胃肠道黏膜本就可能存在一定损伤,呼吸衰竭时更易诱发消化道出血;有消化道基础疾病病史的患者,如胃溃疡患者,呼吸衰竭时应激状态下更易导致溃疡加重出血。
(三)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
1.发生机制:呼吸衰竭时,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导致酸碱平衡失调。例如,呼吸性酸中毒是由于二氧化碳潴留引起,机体通过肾脏代偿调节,但可能出现代偿不足或过度代偿。同时,由于氧摄入不足、营养物质代谢障碍等,可引起电解质紊乱,如低钠、低钾、低氯等。
2.影响因素:年龄较小的儿童,其机体调节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的能力不如成人,呼吸衰竭时更易出现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生理变化时,电解质平衡可能会有一定波动,若合并呼吸衰竭,更易出现紊乱;长期营养不良的患者,电解质和酸碱调节的物质基础不足,呼吸衰竭时更易发生此类并发症。
(四)休克
1.发生机制:呼吸衰竭严重时,机体缺氧导致微循环障碍,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引发休克。另外,呼吸衰竭时的感染等因素也可导致感染性休克。
2.影响因素:老年患者本身心血管功能可能存在一定衰退,呼吸衰竭时更易出现心输出量不足导致休克;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病史的患者,如冠心病患者,呼吸衰竭时心脏负担加重,更易诱发休克;生活方式中长期劳累、缺乏运动的患者,心肺功能基础差,呼吸衰竭时休克发生风险增加。
二、呼吸衰竭并发症的预防与监测
(一)预防措施
1.积极治疗原发病:对于有呼吸系统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规范治疗,控制病情进展,减少呼吸衰竭的发生风险,从而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
2.改善通气和氧合:及时采取有效的通气支持措施,如机械通气等,维持良好的通气和氧合状态,减少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对机体各器官的损害。
3.维持内环境稳定:密切监测血气分析和电解质情况,及时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维持其水电解质平衡,因为儿童对电解质变化更敏感;对于老年患者,要综合考虑其心血管功能等情况,谨慎调整补液等治疗以维持内环境稳定。
(二)监测要点
1.神经系统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变化等,对于肺性脑病的早期发现至关重要。儿童患者由于不能准确表达自身感受,更要通过观察其精神状态、肢体活动等进行监测;老年患者若出现意识改变,要高度警惕肺性脑病等并发症。
2.消化道监测: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呕血、黑便等情况,对于怀疑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要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如大便隐血试验等。儿童患者若出现呕吐、腹胀等情况,也要考虑消化道出血的可能;老年患者本身胃肠道功能弱,更需仔细监测。
3.血气分析及电解质监测:定期进行血气分析和电解质检测,动态了解患者的酸碱平衡和电解质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不同年龄患者的正常血气值和电解质范围不同,儿童有其自身的正常范围,监测时要以此为依据进行判断;老年患者的电解质水平也有其特点,需综合分析。
4.循环系统监测: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等指标,对于休克的早期发现和处理很重要。儿童患者的循环系统调节能力有限,血压、心率的微小变化都可能提示病情变化;老年患者的循环系统功能相对稳定,但呼吸衰竭时也易出现循环波动,需密切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