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治疗包括非手术和手术治疗及术后康复。非手术适用于部分损伤轻、不适合手术者,有制动休息和康复训练;手术适用于完全断裂影响稳定或伴其他损伤者,方式有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等;术后康复分早期、中期、后期,各期有相应康复措施,不同人群治疗康复需注意不同点。
一、非手术治疗
(一)适用情况
对于部分损伤程度较轻、症状不严重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如儿童、老年人或因基础疾病不适合手术的人群,可考虑非手术治疗。例如,一些轻度损伤且膝关节稳定性尚可的年轻患者,在初期也可能先尝试非手术方案。
(二)具体措施
1.制动休息:通过使用支具或石膏固定膝关节,限制膝关节的活动,避免进一步损伤前交叉韧带。一般需要固定3-6周,在此期间要尽量减少膝关节的负重和屈伸活动。
2.康复训练:在固定期间和去除固定后,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包括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训练,即在膝关节不动的情况下,收缩和放松股四头肌,以防止肌肉萎缩;还可以进行踝关节的主动屈伸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去除固定后,逐步增加膝关节的活动度训练和平衡、本体感觉训练等,比如在平地上缓慢行走,逐渐增加行走的速度和距离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
二、手术治疗
(一)手术适应证
1.完全断裂且影响膝关节稳定性:当患者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导致膝关节明显不稳定,出现频繁的错动感,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运动功能时,通常需要手术治疗。例如,年轻的运动员,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后如果不及时手术,很难再恢复到受伤前的运动水平。
2.伴有其他结构损伤:如果前交叉韧带损伤同时合并半月板损伤、内侧副韧带损伤等其他膝关节结构损伤时,一般需要手术治疗,以同时修复相关损伤,恢复膝关节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二)手术方式
1.前交叉韧带重建术:这是目前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最常用的手术方式。通常会采用自体肌腱(如腘绳肌腱、髌腱等)或异体肌腱作为移植物,通过手术将移植物重建在前交叉韧带的解剖位置上,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例如,采用髌腱作为移植物时,会从患者自身膝盖处切取合适长度和宽度的髌腱组织,经过处理后移植到前交叉韧带的止点部位,用金属铆钉等固定装置固定。
2.单束重建与双束重建:单束重建是传统的手术方式,仅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一个束;双束重建则是模拟前交叉韧带的两个解剖束进行重建,相对单束重建来说,双束重建在恢复膝关节的旋转稳定性等方面可能有更好的效果,但手术操作相对复杂一些。
三、术后康复
(一)早期康复(术后1-6周)
1.消肿止痛:术后早期可进行冷敷等措施减轻肿胀和疼痛,同时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促进血液回流。
2.关节活动度训练: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开始被动的膝关节屈伸活动,将膝关节活动度逐渐恢复到接近正常范围,一般术后1周左右可开始尝试在康复治疗师辅助下进行小范围的屈伸活动,如从0°-30°左右开始,逐渐增加活动度,但要避免过度用力导致移植物损伤。
3.肌肉收缩训练:继续加强股四头肌、腘绳肌等膝关节周围肌肉的收缩训练,如等长收缩和直腿抬高训练等,防止肌肉萎缩,直腿抬高训练可从每次抬高10-15秒,每天多次开始,逐渐增加时间和次数。
(二)中期康复(术后6周-3个月)
1.增加关节活动度:进一步加大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度训练,可在康复治疗师的帮助下进行主动-辅助的屈伸活动,同时逐渐增加活动的范围,努力使膝关节屈伸活动度接近正常。
2.平衡与本体感觉训练:开始进行平衡板、软垫上站立等平衡和本体感觉训练,提高膝关节的稳定性和本体感觉功能,例如在平衡板上进行站立和缓慢移动的训练,每次训练时间可从5-10分钟逐渐增加。
3.渐进性负重训练:根据恢复情况逐步开始渐进性的负重训练,先从部分负重开始,如使用拐杖辅助下部分体重着地行走,然后逐渐增加负重的程度,直至完全负重行走。
(三)后期康复(术后3个月以上)
1.恢复运动功能:进行针对性的运动功能训练,包括慢跑、变速跑、变向跑等,逐步恢复膝关节的运动能力和灵活性。同时进行本体感觉的强化训练,如在不平坦的地面上行走、单腿站立等训练,提高膝关节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稳定性。
2.力量强化训练:进一步加强膝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训练,如进行抗阻力的股四头肌收缩训练、深蹲训练等,增加肌肉力量,提高膝关节的稳定性和运动耐力,深蹲训练可从较小的角度开始,逐渐增加深蹲的深度和次数。
不同年龄、性别和病史的人群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点有所不同。例如,儿童患者在康复训练时要更加注重轻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训练影响骨骼发育;女性患者可能在激素等因素影响下康复进程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但总体遵循康复的一般原则;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在康复过程中要注意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可能影响伤口愈合和康复训练的效果;有吸烟史的患者,吸烟会影响血液循环,不利于伤口愈合和组织修复,需要尽量戒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