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积液是胸腔内液体产生与吸收失衡致液体积聚,分为漏出性和渗出性,有呼吸困难、胸痛、咳嗽等症状,可通过影像学检查和胸腔穿刺抽液检查诊断,治疗需针对病因、胸腔穿刺抽液或闭式引流。
一、定义
胸腔积液是指胸腔内积聚了过多的液体。正常情况下,胸腔内有少量起润滑作用的液体,当各种原因导致胸腔内液体的产生与吸收失衡时,就会形成胸腔积液。
二、分类
1.漏出性胸腔积液
产生原因:多为全身性疾病引起,比如心力衰竭时,体循环淤血,导致静脉压升高,使血管内液体漏出到胸腔;肝硬化时,蛋白质合成减少,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也会引起胸腔积液;肾病综合征患者由于大量蛋白尿,导致低蛋白血症,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液体漏出到胸腔。
特点:外观多为淡黄色,清澈透明,比重低于1.018,细胞数较少,以淋巴细胞和间皮细胞为主,蛋白含量低于30g/L。
2.渗出性胸腔积液
产生原因:多与胸膜本身的病变或其他部位的病变累及胸膜有关。例如,肺炎旁胸腔积液是由于肺部感染,炎症累及胸膜,使炎性渗出液积聚在胸腔;结核性胸膜炎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胸膜引起的,结核菌刺激胸膜导致渗出;恶性肿瘤转移至胸膜,如肺癌、乳腺癌等转移到胸膜,会引起胸膜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产生渗出液。
特点:外观可为草黄色、血性或脓性等,比重高于1.018,细胞数较多,可找到肿瘤细胞或结核菌等,蛋白含量高于30g/L。
三、常见症状
1.呼吸困难:这是胸腔积液比较常见的症状,积液量较少时可能症状不明显,随着积液量增加,会压迫肺组织,导致肺通气功能受限,患者出现胸闷、气促,严重时不能平卧,被迫采取半卧位或端坐位以减轻呼吸困难。对于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呼吸急促、鼻翼扇动等;老年人可能本身肺功能就较差,胸腔积液时呼吸困难症状会更突出。
2.胸痛:渗出性胸腔积液患者常伴有胸痛,多为刺痛,在咳嗽或深呼吸时加重。这是因为炎症刺激胸膜,引起胸膜的炎症反应,当胸膜受到牵拉时就会产生疼痛。而漏出性胸腔积液患者一般胸痛症状较轻或没有明显胸痛。
3.咳嗽:部分患者会出现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是由于胸腔积液刺激胸膜引起的反射性咳嗽。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检查:少量胸腔积液时,仅表现为肋膈角变钝;中等量积液时,表现为胸腔下部均匀的致密影,上缘呈外高内低的弧形;大量积液时,患侧胸腔呈大片致密影,纵隔向健侧移位。对于儿童患者,胸部X线检查需要注意辐射剂量,但在病情需要时仍要进行;老年人进行胸部X线检查时要考虑其身体状况,可能需要适当调整检查体位等。
胸部CT检查:胸部CT对于胸腔积液的诊断更敏感,能够发现少量的胸腔积液,还可以清晰地显示胸腔积液的范围、肺部的情况以及胸膜的病变等。例如,可以发现胸膜是否有结节、增厚等病变,有助于明确胸腔积液的病因。
2.胸腔穿刺抽液检查:通过胸腔穿刺抽取胸腔内的液体进行检查,包括胸水常规、生化、细胞学、病原学等检查。如果是渗出液,胸水常规可见白细胞增多,生化检查显示蛋白含量高、乳酸脱氢酶升高等;如果是漏出液,胸水常规细胞数较少,生化检查蛋白含量低等。通过细胞学检查可以查找肿瘤细胞,有助于诊断恶性胸腔积液;通过病原学检查可以查找结核菌等病原体,有助于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等疾病。
五、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
如果是心力衰竭引起的漏出性胸腔积液,主要是治疗心力衰竭,通过使用利尿剂等药物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功能,随着心功能的改善,胸腔积液可能会逐渐吸收。对于儿童心力衰竭患者,使用利尿剂等药物时要密切监测电解质等指标,因为儿童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与成人不同;老年人使用利尿剂要注意防止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
如果是结核性胸膜炎引起的渗出性胸腔积液,需要进行抗结核治疗,常用的抗结核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对于儿童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要注意抗结核药物的选择和剂量,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可能会对其生长发育产生一定影响,同时要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老年人使用抗结核药物时也要注意药物的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
如果是恶性肿瘤引起的胸腔积液,需要根据肿瘤的类型和分期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对于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出现的胸腔积液,治疗的目的主要是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2.胸腔穿刺抽液:对于大量胸腔积液引起明显呼吸困难等症状的患者,需要进行胸腔穿刺抽液,减轻胸腔积液对肺组织的压迫,缓解症状。但抽液时要注意速度和量,避免过快过多抽液导致纵隔突然移位等严重并发症。对于儿童患者,胸腔穿刺操作要更加轻柔、准确;老年人由于可能存在肺功能减退、凝血功能等方面的问题,胸腔穿刺前要充分评估风险。
3.胸腔闭式引流:对于某些持续存在的胸腔积液,如脓胸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胸腔闭式引流,将胸腔内的液体持续引出,促进肺复张,同时有利于控制感染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