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断需通过病史采集了解发病频次、既往健康状况,体格检查观察一般状况和呼吸系统情况,实验室检查进行血常规、免疫功能、病原体检测,影像学检查包括胸部X线和CT,综合各项检查准确诊断并明确病因,考虑个体差异细致检查以制定合理方案。
一、病史采集
1.发病频次
详细询问家长患儿呼吸道感染的发作频率,一般来说,1岁以内婴儿每年呼吸道感染次数大于7次,1-2岁幼儿每年大于6次,3岁以上儿童每年大于5次,需考虑反复呼吸道感染可能。同时要了解每次感染的持续时间、严重程度等情况。例如,有些患儿可能每次感染持续时间较长,需住院治疗等。
还要询问感染的诱因,如是否常在受凉、劳累后发病,是否与季节变化有关等。比如冬季寒冷时患儿呼吸道感染次数明显增多。
2.既往健康状况
了解患儿出生时的情况,如是否为足月顺产、有无早产、低出生体重等情况。早产儿由于各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尤其是呼吸系统,更容易出现反复呼吸道感染。
询问患儿既往有无基础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免疫缺陷病等。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由于心功能可能受到影响,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免疫缺陷病患儿则是因为自身免疫功能缺陷,对病原体的抵御能力减弱,极易反复感染。
了解患儿的预防接种史,特别是卡介苗、麻疹疫苗等相关疫苗的接种情况,接种不规范可能影响机体对相应病原体的免疫力,增加感染风险。
二、体格检查
1.一般状况
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营养发育情况。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往往营养状况较差,体重不增或增长缓慢,精神欠佳。例如,一些患儿可能面色苍白、消瘦,活动耐力差。
检查有无佝偻病体征,如方颅、鸡胸、肋骨串珠等,佝偻病患儿由于机体抵抗力低下,也容易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
2.呼吸系统检查
检查鼻腔,观察有无鼻塞、流涕、鼻黏膜充血、鼻甲肥大等情况,鼻腔病变可能影响通气功能,导致呼吸道局部抵抗力下降。
听诊肺部,了解呼吸音是否正常,有无干湿啰音等。如果肺部听到固定的湿啰音,可能提示有慢性肺部炎症存在,如支气管扩张等疾病,这也是导致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因素之一。
检查咽部,观察有无扁桃体肿大、充血、化脓等情况。扁桃体是呼吸道的一道免疫防线,反复肿大、发炎的扁桃体可能成为病灶,导致反复呼吸道感染。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常升高;病毒感染时,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通过血常规可以初步判断感染的类型是细菌性还是病毒性等。例如,细菌性呼吸道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多>10×10/L,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病毒性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可>60%。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常见于过敏体质的患儿,过敏体质的患儿呼吸道黏膜处于高反应状态,容易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如支气管哮喘患儿往往同时伴有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情况。
2.免疫功能检查
免疫球蛋白测定:包括IgG、IgA、IgM等。如果IgG、IgA、IgM低于正常水平,提示有免疫缺陷的可能。例如,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患儿,血清中各类免疫球蛋白均明显降低,极易发生反复严重的细菌感染。
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可以了解T细胞的数量和功能情况。如CD3、CD4、CD8细胞比例异常,可能提示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导致患儿反复发生病毒、真菌等感染。
3.病原体检测
病毒学检测:可通过咽拭子、痰液等标本进行病毒抗原检测、核酸检测等。例如,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等核酸,有助于明确是否为病毒感染及具体的病毒类型,以便针对性地治疗。
细菌学检测:如痰培养、血培养等。如果痰培养出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可明确为细菌感染,指导抗生素的使用。
四、影像学检查
1.胸部X线检查
观察肺部有无炎症阴影、肺纹理是否增粗等情况。对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儿,胸部X线检查可以帮助了解肺部的基本情况,如是否存在支气管肺炎、肺不张、支气管扩张等病变。例如,支气管扩张患儿胸部X线可能显示肺纹理增多、紊乱,呈卷发状阴影等。
2.胸部CT检查
对于一些胸部X线检查难以明确的病变,如肺部隐匿性的病灶、支气管扩张的细微结构等,胸部CT检查更为清晰。它可以更准确地显示肺部的病变范围、程度等,有助于明确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病因。例如,对于一些先天性肺发育异常导致的反复呼吸道感染,胸部CT能更好地显示肺部的结构异常情况。
通过以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综合手段,能够较为准确地诊断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并进一步明确其病因,为制定合理的治疗和预防方案提供依据。对于不同年龄、体质的小儿,在诊断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其个体差异,如早产儿、有基础疾病的患儿等,要更加细致地进行各项检查,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