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颌手术是针对颌骨发育异常致牙颌面畸形矫正的手术,可调整颌骨位置改善面部外观和口腔功能,其原理是移动颌骨后用固定装置固定,步骤包括术前评估设计、切开分离、颌骨截断移动、固定缝合,有出血、感染、神经损伤、复发等风险,术前需全面检查等准备,术后要口腔清洁等护理,不同人群(青少年、成年、特殊病史)有不同手术特点。
适用情况
牙颌面畸形方面:常见的有上颌前突(俗称“龅牙”)、下颌前突(“地包天”)、上下颌骨前突、颌骨后缩等情况。例如上颌前突的患者,上颌骨过度向前生长,导致面部侧面看嘴唇前突,影响美观和口腔功能;下颌前突的患者则是下颌骨过度向前突出,出现下巴过于前伸等面容异常,并且可能伴有咬合功能紊乱。
功能方面:一些颌骨发育异常会导致咀嚼功能障碍、发音不清等问题。比如严重的下颌后缩可能会影响正常的咀嚼效率,导致食物咀嚼不充分,进而影响消化功能;而某些上颌后缩的情况可能会影响正常的呼吸通道,导致呼吸不畅等问题。
正颌手术的原理
正颌手术主要是通过移动颌骨到正常的位置,然后用钛板、钛钉等固定装置将其固定,使颌骨在新的位置上愈合,从而达到矫正牙颌面畸形的目的。手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畸形情况进行精确的术前设计,确定颌骨移动的方向和距离。例如对于上颌前突的患者,需要将上颌骨向后移动到合适的位置;对于下颌前突的患者,则需要将下颌骨向前或向后移动到正常的位置关系。
正颌手术的步骤
1.术前评估与设计:医生会通过口腔检查、X线片(如头颅侧位片等)、CT等影像学检查来全面了解患者颌骨的形态、位置关系以及牙齿的情况。然后根据患者的面部美学标准和口腔功能需求进行精确的手术设计,确定颌骨需要移动的具体方案。
2.切开与分离:在口腔内或面部相应部位做切口,切开软组织,分离暴露需要移动的颌骨。不同的畸形情况切口位置有所不同,比如上颌前突手术可能会在口内做切口,而下颌骨手术可能会在口内或口外做切口。
3.颌骨截断与移动:使用特殊的骨切割器械将颌骨截断,然后按照术前设计将颌骨移动到预定的位置。这一步需要非常精确的操作,以确保颌骨移动到合适的位置,恢复正常的咬合关系和面部外观。
4.固定与缝合:将移动后的颌骨用钛板、钛钉等固定装置进行坚固内固定,保证颌骨在新的位置上稳定愈合。然后缝合切开的软组织切口。
正颌手术的风险与注意事项
风险方面
出血:手术过程中可能会有出血情况,但一般会通过术中的止血措施进行控制。不过在一些复杂的病例中,出血可能较多。
感染:虽然手术是在严格的无菌操作下进行,但术后仍有发生感染的可能,尤其是口腔内的手术,因为口腔内有大量细菌存在。如果发生感染,需要及时进行抗感染治疗。
神经损伤:在颌骨周围有一些重要的神经,如下牙槽神经等,手术中有可能会损伤这些神经,导致相应区域的感觉异常,比如下唇麻木等,但这种情况一般在术后会逐渐恢复,但也有部分患者可能恢复不完全。
复发:术后存在一定的复发风险,这与颌骨的愈合过程、患者术后的口腔习惯等因素有关。如果患者术后没有按照医生的要求佩戴相应的矫正装置或者有不良的口腔习惯,如过度咀嚼硬物等,可能会导致颌骨复发移位。
注意事项
术前准备:患者需要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确保身体状况能够耐受手术。同时,要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口腔清洁,术前一段时间可能需要进行正畸治疗来为正颌手术创造条件,比如排齐牙齿等。
术后护理:术后需要严格保持口腔清洁,按照医生的要求使用漱口液等。饮食方面需要从流质、半流质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避免食用过硬、过粘的食物,防止影响颌骨的愈合。要按照医生的安排定期复查,观察颌骨的愈合情况和咬合关系的恢复情况。
不同人群的正颌手术特点
青少年人群: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颌骨的可塑性较强。但在进行正颌手术时需要更加谨慎,因为生长发育可能会对手术效果产生一定影响。术前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生长潜力,手术时机的选择很重要,一般会选择在生长发育相对稳定后进行,但对于一些严重影响功能和心理发育的严重畸形,可能需要提前手术干预。术后需要密切关注颌骨的生长情况,定期复查,根据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成年人群:成年人颌骨已经发育成熟,正颌手术主要是通过调整已发育完成的颌骨位置来达到矫正目的。手术相对青少年来说,操作上可能更精确,但术后恢复相对青少年可能会慢一些。成年患者在术前术后的口腔护理等方面需要更加自律,因为成年后的口腔习惯相对固定,不良习惯更可能影响手术效果。
特殊病史人群:如果患者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需要在病情控制稳定后才能进行正颌手术。比如糖尿病患者需要将血糖控制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以降低手术感染等风险;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要确保心脏功能能够耐受手术带来的应激等情况。对于有口腔感染性疾病的患者,需要先治疗口腔感染,炎症控制后再考虑手术,否则手术中可能会导致感染扩散等严重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