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癌包括子宫内膜癌和子宫颈癌,是恶性肿瘤,发病与雌激素刺激、HPV感染等有关,表现为阴道流血、排液等,诊断用病史采集、妇科检查等,治疗分手术、放化疗等;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良性肿瘤,与性激素、遗传有关,多数无症状,有症状者可药物或手术治疗,二者在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等方面有明显不同。
一、疾病定义与性质
子宫癌
子宫癌是发生在子宫部位的一系列恶性肿瘤的统称,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癌和子宫颈癌等。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上皮性恶性肿瘤,好发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子宫颈癌是发生在子宫颈部位的恶性肿瘤,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等密切相关,各年龄段女性均可发病,但以性活跃期和老年女性多见。
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而成,其间有少量纤维结缔组织。多见于30-50岁育龄女性,青春期前少见,绝经后肌瘤多可萎缩。
二、发病原因
子宫癌
子宫内膜癌:可能与雌激素长期刺激(如无排卵性疾病、长期服用雌激素的绝经后女性等)、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遗传因素等有关,例如一些有林奇综合征等遗传综合征的女性患子宫内膜癌风险显著增加。
子宫颈癌: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其主要发病因素,性行为过早、多个性伴侣、免疫功能低下、吸烟等也会增加患病风险,年轻女性中因过早开始性生活且不注意防护等因素可能增加HPV感染进而引发子宫颈癌的几率。
子宫肌瘤
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女性性激素(雌激素、孕激素)有关,肌瘤组织中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含量明显高于正常肌组织,所以雌激素可以促进肌瘤生长。另外,遗传因素也有影响,细胞遗传学研究发现25%-50%的子宫肌瘤存在细胞遗传学的异常。
三、临床表现
子宫癌
子宫内膜癌:主要表现为绝经后阴道流血,量一般不多,尚未绝经者可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紊乱;还可出现阴道排液,多为血性液体或浆液性分泌物,合并感染时可有脓血性排液,恶臭;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下腹部及腰骶部疼痛等。
子宫颈癌:早期常无明显症状和体征,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阴道流血,早期多为接触性出血(性生活或妇科检查后出血),晚期为不规则阴道流血;阴道排液增多,可为白色或血性,稀薄如水样或米泔状,有腥臭;晚期可出现尿频、尿急、便秘、下肢肿痛等继发症状。
子宫肌瘤
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症状与肌瘤部位、大小和有无变性相关,常见症状有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这是因为肌瘤使宫腔增大,子宫内膜面积增加并影响子宫收缩,多见于大的肌壁间肌瘤及黏膜下肌瘤;还可出现下腹包块,当肌瘤较大时,患者自己可在下腹部摸到实性、可活动、无压痛的包块;白带增多;压迫症状,如压迫膀胱可引起尿频、尿急,压迫直肠可引起便秘等。
四、诊断方法
子宫癌
子宫内膜癌:常用诊断方法有病史采集、妇科检查、超声检查、分段诊刮(是确诊子宫内膜癌最常用、最有价值的方法)、宫腔镜检查等。超声检查可了解子宫内膜厚度、宫腔内有无占位等;分段诊刮能明确子宫内膜癌是否存在及组织学类型等。
子宫颈癌:包括病史、妇科检查、宫颈细胞学检查(如TCT)、HPV检测、阴道镜检查及宫颈活组织检查(是确诊子宫颈癌的可靠依据)等。宫颈细胞学检查可发现宫颈细胞的异常改变,HPV检测能明确是否存在高危型HPV感染,阴道镜下活检可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
子宫肌瘤
主要依靠病史、妇科检查、超声检查(是常用的辅助诊断方法,能明确肌瘤的部位、大小、数目等),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子宫肌层内肌瘤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等。
五、治疗原则
子宫癌
子宫内膜癌:治疗应根据肿瘤分期、患者年龄、全身状况等综合考虑,主要治疗方法有手术、放疗、化疗等。早期患者以手术为主,根据手术病理结果决定是否辅助放疗或化疗;晚期患者可采用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
子宫颈癌:治疗方法根据临床分期、患者年龄、全身情况等而定,采用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早期患者以手术治疗为主,中晚期患者多采用放疗联合化疗等综合治疗。
子宫肌瘤
治疗需根据患者年龄、症状、生育要求,以及肌瘤的类型、大小、数目等全面考虑。无症状的肌瘤一般不需治疗,特别是近绝经期女性,绝经后肌瘤多可自行萎缩,每3-6个月随访即可;药物治疗适用于症状轻、近绝经年龄或全身情况不宜手术者,常用药物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等;手术治疗适用于月经过多致继发贫血经药物治疗无效、严重腹痛、性交痛或慢性腹痛、有蒂肌瘤扭转引起的急性腹痛、肌瘤压迫引起的泌尿系统或肠道症状、因肌瘤造成不孕或反复流产、怀疑肌瘤恶变等情况,手术方式有肌瘤切除术和子宫切除术等。
总之,子宫癌和子宫肌瘤在疾病定义、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等方面均有明显不同,子宫癌是恶性肿瘤,而子宫肌瘤是良性肿瘤,需要通过专业的医学检查和诊断来准确区分并进行相应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