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遗传因素、长期吸烟饮酒、胃部慢性疾病等多种因素相关。幽门螺杆菌长期感染会损伤胃黏膜增加癌变风险;高盐、缺乏新鲜蔬果、常食霉变食物等不良饮食习惯会增加胃癌风险;某些遗传基因突变及有胃癌家族史会增加患病易感性;吸烟饮酒会损伤胃黏膜增加风险;慢性胃炎、胃溃疡等胃部慢性疾病若未有效治疗会发展为癌前病变增加癌变几率。
不良的饮食习惯
高盐饮食:长期摄入高盐食物会损伤胃黏膜,高盐环境会破坏胃黏膜的正常生理功能,使胃黏膜对幽门螺杆菌等病原体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引发胃部炎症,长期的炎症刺激会增加胃癌的发生几率。无论是儿童、成年人还是老年人,长期高盐饮食都不利于胃部健康。例如一些经常食用腌制食品(如咸菜、咸鱼等)的人群,由于腌制食品含盐量高,就处于高盐饮食的状态,患胃癌风险会升高。男性和女性在这方面没有本质差异,但不同生活方式下,比如经常聚餐且喜欢吃重口味高盐食物的人群,风险更高。
饮食中缺乏新鲜蔬果:新鲜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这些成分具有抗氧化、调节肠道菌群等作用。缺乏新鲜蔬果会使人体缺乏这些保护胃部的营养物质,胃黏膜容易受到损伤和氧化应激的影响,增加胃癌发生风险。儿童如果挑食、不爱吃蔬菜水果,就可能面临营养不均衡,增加胃部健康隐患;成年人长期不吃蔬菜水果,同样会让胃部处于相对脆弱的状态,男性和女性在这方面风险无明显性别差异,但生活方式中饮食结构单一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经常食用霉变食物:霉变食物中含有黄曲霉毒素等强致癌物质,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剧毒物质,具有强烈的致癌性,长期摄入霉变食物会直接损伤胃细胞的DNA等遗传物质,导致细胞癌变。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群都应避免食用霉变食物,比如家庭中储存食物不当导致食物霉变,食用后就会增加患胃癌风险。男性和女性在这方面风险无差异,但生活方式中不注重食物储存、经常食用可能霉变食物的人群风险更高。
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基因突变会增加个体患胃癌的易感性。例如一些与细胞凋亡、DNA修复等相关的基因发生突变时,机体对胃部细胞异常的监控和修复能力下降,更容易发生胃癌。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其亲属患胃癌的风险比普通人群明显升高。儿童如果家族中有胃癌遗传倾向,虽然儿童期患胃癌相对较少,但也可能在遗传因素影响下,胃部细胞更容易出现异常变化;成年人中如果有胃癌家族史,需要更加关注胃部健康,定期进行胃部检查。男性和女性在遗传因素导致的胃癌风险上没有性别差异,但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无论男女都需要加强胃部健康的监测和预防措施。
长期吸烟饮酒
吸烟:烟草中含有多种致癌物质,如多环芳烃、亚硝胺等。吸烟时,这些致癌物质会随着烟雾进入人体,直接作用于胃部,损伤胃黏膜,抑制胃黏膜的自我修复功能,还会影响胃部的血液循环,使胃部处于缺氧、营养供应不足的状态,从而增加胃癌的发生风险。无论是青少年、成年人还是老年人,吸烟都会对胃部造成损害。男性吸烟率相对较高,但女性吸烟率近年来也有上升趋势,吸烟对男女胃部健康的损害是相似的。长期吸烟的人群,不管年龄、性别,患胃癌的风险都比不吸烟人群高很多,而且吸烟时间越长、吸烟量越大,风险越高。
饮酒:酒精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损伤,长期饮酒还会导致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减弱,影响胃的正常消化功能。酒精在体内代谢过程中会产生乙醛等有害物质,乙醛也具有致癌性,会损伤胃细胞的遗传物质。不同年龄的人群饮酒后对胃部的损伤不同,儿童饮酒会严重影响其正在发育的胃部器官,成年人长期大量饮酒患胃癌风险显著增加,老年人本身胃部功能有所衰退,饮酒后更易损伤胃黏膜。男性和女性在饮酒导致胃癌风险上无明显差异,但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无论男女患胃癌风险都大大升高。
胃部慢性疾病
慢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等慢性胃炎如果没有得到有效治疗,会逐渐发展,胃黏膜会发生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等癌前病变。在慢性炎症持续刺激下,胃黏膜上皮细胞不断修复和再生,这个过程中容易出现细胞的异常增殖和分化,增加癌变几率。儿童如果患有慢性胃炎,由于其胃部还在发育阶段,炎症对胃部的损伤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和发育,进而增加后续患胃癌的风险;成年人慢性胃炎如果长期不愈,也会慢慢向胃癌方向发展,男性和女性在慢性胃炎发展为胃癌的风险上无显著性别差异,但本身有慢性胃炎且不积极治疗、生活方式不良(如吸烟饮酒等)的人群风险更高。
胃溃疡:胃溃疡患者的胃黏膜存在长期的溃疡创面,机体不断进行修复,在修复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异常的细胞增殖和组织重建,增加癌变可能性。儿童患胃溃疡相对较少,但一旦患病如果治疗不及时,也会影响胃部正常功能;成年人胃溃疡如果反复发作,没有得到良好控制,患胃癌风险会增加,男性和女性在这方面风险无明显不同,但有胃溃疡且生活不规律、经常服用损伤胃黏膜药物等情况的人群风险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