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癌手术感染是常见并发症,涉及患者自身、手术相关等危险因素,有局部和全身表现,可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诊断,术前要改善患者状况、严格无菌操作,术中缩短时间、规范操作和合理置管引流,术后做好切口、引流管护理和营养支持,治疗包括抗感染及局部处理,不同年龄患者有不同特点需特殊对待。
直肠癌手术感染的危险因素
患者自身因素
年龄:老年患者各器官功能衰退,免疫功能低下,如T细胞功能减退等,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减弱,易发生感染。
基础疾病:患有糖尿病的患者,高血糖状态为细菌提供了良好的培养基,血糖控制不佳时,感染发生风险显著升高;合并免疫缺陷性疾病的患者,自身免疫防御功能缺失或受损,更容易遭受病原体侵袭引发感染。
营养状况:营养不良患者机体蛋白质合成减少,免疫球蛋白生成不足,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发生手术部位或全身性感染。
手术相关因素
手术时长:手术时间越长,术野暴露在外界环境中的时间越久,受到污染的机会越多,发生感染的可能性越大。
手术方式及创伤程度:直肠癌根治术等复杂手术创伤较大,组织损伤多,局部防御屏障破坏,有利于细菌定植和繁殖;若手术中无菌操作不严格,更是直接增加了感染风险。
引流情况:术后引流不畅,可导致积液积聚,为细菌滋生创造条件,增加感染发生概率。
直肠癌手术感染的临床表现
局部表现
手术切口感染:表现为切口红肿、疼痛、有渗出物,严重时可出现化脓、切口裂开等情况,不同患者因个体差异,红肿热痛的程度可能不同,老年患者可能局部症状相对不典型,但感染进展可能较快。
盆腔感染:可出现下腹部疼痛、压痛,部分患者有坠胀感,若为女性患者,可能累及附件等部位,症状会有相应变化;对于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局部表现可能被基础疾病症状掩盖或加重。
全身表现
发热:多为低热至高热,不同患者体温变化不同,老年患者体温调节功能差,发热可能不典型,可表现为低热或体温波动;伴有感染性休克风险的患者,可能出现体温不升等情况。
全身不适:患者可出现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年龄较小的患者可能表现为精神萎靡、哭闹不安等与成人不同的全身不适表现。
直肠癌手术感染的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
详细检查手术切口情况,观察有无红肿、渗液等;触诊腹部了解有无压痛、反跳痛等腹膜炎体征,不同性别患者因解剖结构差异,检查时需注意区别;对于儿童患者,要轻柔检查,避免引起患儿过度不适。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常升高,可辅助判断感染情况,但老年患者、免疫抑制患者可能白细胞升高不明显,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炎性标志物: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等升高提示存在感染,CRP在感染发生后数小时即可升高,PCT对细菌感染的诊断特异性相对较高,不同年龄患者的正常参考值范围不同,需依据儿童或成人标准准确判断。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发现手术部位有无积液、脓肿等,对于肥胖患者或腹腔深部感染,超声检查可能受一定限制;儿童患者进行超声检查时要注意操作规范,减少辐射影响。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盆腔等部位有无感染病灶、脓肿的大小及位置等,对复杂感染情况的诊断有重要价值,但儿童患者需权衡辐射剂量与诊断需求。
直肠癌手术感染的预防措施
术前准备
改善患者状况:对于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血糖,使血糖稳定在合适范围;纠正患者营养不良状况,通过合理饮食或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提高患者机体抵抗力;对于老年患者,评估其心肺等功能,进行适当的术前康复训练,增强机体耐受力。
严格无菌操作:手术人员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流程,手术环境要达到相应的无菌标准,减少术中感染机会。
术中操作
尽量缩短手术时间,规范手术操作,减少组织损伤;合理放置引流管,保证引流通畅。
术后护理
切口护理:密切观察手术切口情况,定期换药,保持切口清洁干燥;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切口周围皮肤的护理,避免尿液、粪便等污染切口。
引流管护理: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扭曲、堵塞,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等,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
营养支持:术后根据患者情况及时给予营养支持,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摄入,促进伤口愈合和机体恢复,儿童患者要根据其年龄阶段提供合适的营养支持方案。
直肠癌手术感染的治疗
抗感染治疗
根据病原体选择药物:通过分泌物培养、血液培养等明确病原体后,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不同年龄段患者对药物的代谢、耐受等情况不同,需谨慎选择药物,儿童患者要避免使用对其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
局部处理
切口感染处理:若切口有渗出、化脓等,及时进行清创处理,清除坏死组织,保持引流通畅;对于儿童患者的切口,清创时要更加轻柔,减少对患儿的刺激。
脓肿处理:对于盆腔等部位的脓肿,可根据脓肿大小等情况采取穿刺引流或手术切开引流等方式,引流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反应,不同年龄患者的引流后恢复情况不同,需加强术后监测和护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