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在解剖部位、感染病原体及常见类型、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上均有不同。上呼吸道主要包括鼻、咽、喉,病毒为常见病原体,全身症状轻,靠临床表现和血常规等诊断,以对症治疗为主;下呼吸道起始于气管等,病原体多样,全身症状重,胸部影像学等是重要诊断手段,根据病原体抗感染并对症支持治疗,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有各自特点。
下呼吸道:起始于气管,然后分为左右主支气管,进而逐级分支形成支气管树,最终到达肺泡。气管是连接喉与支气管的管道,支气管及其分支负责将空气输送到肺泡进行气体交换。
感染病原体及常见类型不同
上呼吸道感染:
病原体:病毒是最常见的病原体,如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等,细菌感染相对较少见,常见的有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
常见类型:普通感冒多由鼻病毒等引起,表现为鼻塞、流涕、打喷嚏等局部症状为主;咽炎可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主要症状为咽部疼痛、不适等;喉炎多由病毒感染导致,主要表现为声音嘶哑、咳嗽伴喉部疼痛等。不同年龄人群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分布可能有差异,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病毒感染更为常见,而成年人细菌感染的比例相对有所增加。生活方式方面,过度劳累、受凉等可能增加上呼吸道感染的风险,有慢性鼻炎、鼻窦炎等基础病史的人群更容易反复发生上呼吸道感染。
下呼吸道感染:
病原体:病原体种类较多,细菌方面常见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等;病毒有流感病毒、腺病毒等;真菌如肺孢子菌等也可引起下呼吸道感染,尤其在免疫低下人群中常见;另外,支原体、衣原体等非典型病原体也是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见致病原。
常见类型:肺炎是下呼吸道感染中常见的类型,根据病因可分为社区获得性肺炎和医院获得性肺炎等。社区获得性肺炎常见病原体有肺炎链球菌等,医院获得性肺炎则可能与住院期间使用器械、机体免疫力低下等因素相关,病原体更复杂。不同年龄下呼吸道感染的特点不同,儿童肺炎较为常见,且病原体以病毒和非典型病原体居多,这与儿童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及免疫系统功能有关。老年人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常合并基础疾病等,下呼吸道感染后病情相对较重,病原体可能更倾向于耐药菌等。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人群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风险较高,且感染后预后可能较差。
临床表现不同
上呼吸道感染:一般全身症状相对较轻,主要表现为鼻部症状,如清水样鼻涕,也可出现咳嗽、咽干、咽痒或烧灼感甚至鼻后滴漏感。部分患者可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头痛等全身症状。病程具有自限性,通常5-7天可痊愈。不同年龄患者临床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有时全身症状相对更明显,可能出现高热、烦躁不安等,而老年人上呼吸道感染全身症状可能不典型,以乏力等为主。
下呼吸道感染:全身症状相对较重,常伴有高热、寒战、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呼吸系统症状明显,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可伴有胸痛,部分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肺部可闻及湿啰音等体征。病情严重程度差异较大,轻者可能仅有轻微咳嗽、咳痰,重者可出现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儿童下呼吸道感染如肺炎,可能出现呼吸急促、鼻翼扇动、三凹征等典型表现,而老年人下呼吸道感染后呼吸困难等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
诊断方法不同
上呼吸道感染: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结合血常规等检查。病毒感染时血常规可显示白细胞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常升高。一般通过典型的症状即可初步诊断,必要时可进行病原学检查,如病毒核酸检测等明确病原体。
下呼吸道感染:除了临床表现外,胸部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或CT是重要的诊断手段,可发现肺部的炎症浸润影等异常。血常规检查同样有参考价值,痰涂片和痰培养是常用的病原学诊断方法,可帮助明确病原体,对于重症患者可能还需要进行血培养等检查。不同年龄患者在诊断时需考虑其特殊性,儿童胸部X线检查要注意辐射剂量等问题,老年人可能需要更细致地结合基础疾病等进行综合诊断。
治疗原则不同
上呼吸道感染:以对症治疗为主,如使用减充血剂缓解鼻塞症状,止咳祛痰药物缓解咳嗽咳痰等。一般病毒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无需使用抗菌药物,只有明确有细菌感染时才考虑使用抗生素。注意休息、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等一般治疗也很重要。不同年龄患者对症治疗药物的选择需考虑其安全性,儿童应避免使用不适合的镇咳祛痰药物等。
下呼吸道感染:根据病原体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抗感染治疗。细菌感染需要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病毒感染则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如流感病毒感染可使用奥司他韦等)。同时,要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如吸氧改善呼吸困难,对于咳嗽咳痰严重者给予止咳祛痰药物等。病情较重的患者需要住院治疗,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等。老年人下呼吸道感染治疗时要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等,儿童下呼吸道感染治疗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谨慎选择药物及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