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积液穿刺是安全有效的操作,需严格掌握适应证与禁忌证,其适应证包括诊断和治疗性穿刺,禁忌证有绝对和相对之分;术前要全面评估患者,准备器械药物并沟通知情;操作时注意体位、定位、消毒麻醉、穿刺及术后处理,避免损伤、控制深度并动态观察;术后做好护理,及时处理气胸、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妊娠、凝血功能障碍患者需额外注意;同时对患者进行教育,做好长期管理,通过多学科协作可进一步提高其安全性与有效性。
一、胸腔积液穿刺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
胸腔积液穿刺(胸腔穿刺术)适用于诊断性穿刺(如明确积液性质、寻找病原体)及治疗性穿刺(如缓解呼吸困难、引流脓性积液)。常见适应证包括不明原因的胸腔积液、脓胸、血胸、恶性胸腔积液需局部化疗等。
2.禁忌证:
绝对禁忌证包括凝血功能障碍(如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血小板<50×10/L)、穿刺部位皮肤感染、患者不配合或躁动不安。相对禁忌证包括严重肺气肿(可能损伤肺组织)、机械通气患者(需评估风险)、大量心包积液(可能误穿心包)。
二、术前准备与患者评估
1.患者评估:
(1)病史:需详细询问基础疾病(如心力衰竭、恶性肿瘤)、用药史(如抗凝药物)、过敏史及近期胸部手术史。
(2)体格检查:重点观察呼吸频率、叩诊浊音范围、气管偏移情况,必要时行胸部超声或CT定位。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感染指标(如C反应蛋白)、积液生化及细胞学检查。
2.器械与药物准备:
(1)器械:无菌穿刺包(含穿刺针、注射器、导丝、引流管)、超声定位仪(若需)、消毒用品、敷料、胶布。
(2)药物:局部麻醉药(如利多卡因)、急救药品(如肾上腺素、阿托品)。
3.患者沟通与知情同意:
向患者解释操作目的、过程及可能并发症(如气胸、出血、感染),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焦虑患者可适当镇静,但需评估呼吸功能。
三、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
1.操作步骤:
(1)体位:患者取坐位(面向椅背,双手抱枕)或半卧位(患侧上臂抬高,头偏向健侧)。
(2)定位:
超声引导:首选方法,可实时观察积液深度、避开血管及脏器。
叩诊定位:积液较多时,叩诊浊音最下缘为穿刺点,通常选择肩胛线第7~8肋间或腋中线第6~7肋间。
(3)消毒与麻醉:以穿刺点为中心,消毒范围≥15cm,逐层浸润麻醉至胸膜。
(4)穿刺:
持针法:左手固定皮肤,右手持穿刺针沿肋骨上缘垂直进针,有突破感后回抽积液。
引流管放置:若需长期引流,可置入细导管并固定,外接引流袋。
(5)术后处理:拔针后覆盖无菌敷料,加压包扎,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有无并发症。
2.注意事项:
(1)避免损伤:进针方向需垂直胸壁,避开肋间动脉(位于下位肋骨上缘)。
(2)控制深度:首次抽液量≤600ml(诊断性穿刺)或≤1000ml(治疗性穿刺),避免复张性肺水肿。
(3)动态观察:抽液过程中需询问患者感受,观察有无胸痛、咳嗽、呼吸困难加重。
四、术后护理与并发症处理
1.术后护理:
(1)生命体征监测:术后1小时内每15分钟监测心率、血压、呼吸频率。
(2)穿刺点护理:保持敷料干燥,24小时内避免淋浴,观察有无渗血、渗液。
(3)活动指导:建议术后24小时内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2.并发症处理:
(1)气胸:若患者出现胸痛、呼吸困难,需立即行胸部X线检查,少量气胸可观察,大量气胸需胸腔闭式引流。
(2)出血:若穿刺点持续渗血或出现血压下降,需压迫止血并输血。
(3)感染:术后3天发热需考虑感染可能,行血常规及胸腔积液培养,必要时使用抗生素。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
(1)评估心肺功能:术前需行心电图、肺功能检查,避免因抽液过快导致心衰加重。
(2)调整抽液量:首次抽液量≤500ml,后续每次≤800ml。
2.儿童患者:
(1)镇静与固定:需在全身麻醉或深度镇静下操作,避免患儿躁动。
(2)选择细针:使用18G或更细的穿刺针,减少组织损伤。
3.妊娠患者:
(1)体位调整:取左侧卧位,避免子宫压迫下腔静脉。
(2)超声引导:必须使用超声定位,减少辐射暴露。
4.凝血功能障碍患者:
(1)术前纠正:需将INR调整至<1.5,血小板≥50×10/L。
(2)备血:操作前需备新鲜冰冻血浆及血小板。
六、患者教育与长期管理
1.患者教育:
(1)症状监测:告知患者若出现发热、胸痛加重、呼吸困难需及时就诊。
(2)活动指导:术后1周内避免提重物,穿刺侧手臂避免过度用力。
2.长期管理:
(1)病因治疗:针对恶性肿瘤、结核等病因进行系统治疗。
(2)定期复查:每3个月行胸部超声或CT检查,评估积液变化。
胸腔积液穿刺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操作,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与禁忌证,规范操作流程,并重视术后护理与特殊人群管理。通过多学科协作(如呼吸科、超声科、麻醉科),可进一步提高操作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