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节的诊断需综合影像学、病理学检查及临床特征判断。影像学检查中胸部CT可观察结节特征并动态随访,PET-CT评估代谢活性;病理学检查有痰细胞学、支气管镜、经皮肺穿刺活检等,各有适用情况及风险;临床特征包括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吸烟史、职业暴露)、病史(既往肺部疾病史)等对肺结节良恶性判断均有影响。
一、影像学检查
1.胸部CT
结节特征观察:胸部CT是评估肺结节良恶性的重要手段。通过高分辨率胸部CT可以观察结节的大小、形态、边缘、内部结构等特征。一般来说,直径大于8mm的结节恶性可能性相对较高,但这不是绝对的。例如,一些直径较小的磨玻璃结节也可能是恶性的。结节的形态方面,边缘不规则、有分叶、毛刺征的结节更倾向于恶性。对于结节的内部结构,如果存在空泡征、支气管充气征、偏心厚壁空洞等,也提示恶性的可能。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结节的影像学表现可能有所不同。比如长期吸烟的人群,肺结节恶性的风险相对增加,其CT表现可能更需要谨慎判断。
动态观察:对于一些不能明确性质的肺结节,可以进行动态的胸部CT随访。如果结节在短期内(通常3-6个月)迅速增大,恶性的可能性较大;而如果结节长期(1-2年甚至更长时间)稳定,良性的可能性相对较高。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进行CT检查时要权衡辐射风险和诊断价值,在保证诊断需要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辐射剂量。
2.PET-CT
代谢评估: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主要是通过检测结节的代谢活性来判断良恶性。恶性结节通常代谢活跃,表现为高代谢灶,而良性结节代谢相对较低。但需要注意的是,一些炎症性结节也可能出现轻度的代谢增高,所以不能单纯依靠PET-CT来确诊,还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在不同年龄人群中,PET-CT的应用也有差异,儿童由于生理代谢特点与成人不同,其PET-CT的表现解读需要更加谨慎。
二、病理学检查
1.痰细胞学检查
标本收集与分析:收集患者的痰液进行细胞学检查,查找癌细胞。但是,痰细胞学检查的阳性率相对较低,因为痰液可能受到口腔等部位分泌物的污染,而且对于一些位于肺深部的结节,痰液中可能无法获取到癌细胞。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吸烟人群,其痰液中可能存在一些异常细胞,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就是恶性结节,需要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明确。
2.支气管镜检查
对于中央型结节:如果肺结节位于支气管内或靠近支气管,支气管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结节的情况,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支气管镜检查的操作难度和风险有所不同。儿童进行支气管镜检查需要更加精细的操作和密切的监护,要考虑到儿童气道相对狭窄等特点。通过支气管镜获取的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可以明确结节的良恶性,其准确性相对较高,但对于周围型结节,支气管镜检查可能无法到达病变部位,需要结合其他方法。
3.经皮肺穿刺活检
适用于周围型结节:对于肺部周围型的结节,可以在CT引导下进行经皮肺穿刺活检。通过穿刺获取结节的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该检查有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气胸、出血等。在进行操作前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情况,对于有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等情况的患者要谨慎选择。不同年龄、性别和病史的患者,在进行经皮肺穿刺活检时需要考虑各自的风险因素,例如老年患者心肺功能相对较弱,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可能更高,需要更加严密的术前评估和术后监测。
三、临床特征综合判断
1.年龄与性别因素
年龄:儿童的肺结节相对较少见,儿童肺结节的良恶性判断需要考虑先天性疾病等因素,例如一些先天性肺发育异常可能表现为肺结节样改变。而老年人肺结节恶性的概率相对较高,随着年龄增长,肺部受到各种环境因素(如吸烟、空气污染等)的长期影响,发生肺部肿瘤的风险增加。
性别:一般来说,在相同的环境和生活方式下,男性肺结节恶性的风险可能略高于女性,但这不是绝对的因素,还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2.生活方式因素
吸烟史:长期吸烟是肺结节恶性的重要危险因素。吸烟人群的肺结节,尤其是有长期大量吸烟史(吸烟指数>400年支,吸烟指数=每天吸烟支数×吸烟年数)的人群,恶性的可能性相对更高。对于有吸烟史的患者,在判断肺结节良恶性时要重点考虑吸烟因素,并建议尽快戒烟,以降低肺部进一步病变的风险。
职业暴露:长期接触石棉、铀等职业性致癌物质的人群,肺结节恶性的风险增加。例如石棉工人,其发生肺部肿瘤的概率高于普通人群,在评估其肺结节时需要考虑职业暴露史。
3.病史因素
既往肺部疾病史:如果患者既往有肺部恶性肿瘤病史,那么新发现的肺结节恶性的可能性相对较高,需要警惕肿瘤复发或转移的可能。而对于既往有肺部良性疾病,如肺结核、肺炎等病史的患者,肺结节可能是既往疾病遗留的病灶,但也需要排除恶性的可能。例如既往有肺结核病史的患者,在肺结核治愈后仍可能出现肺结节,需要通过多种检查手段来鉴别是残留的纤维灶还是恶性结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