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胸是气体进入胸膜腔致积气状态,按病因分外伤性、自发性(又分原发和继发),按胸膜腔压力分闭合性、开放性、张力性;临床表现有胸痛、呼吸困难等,体征有胸廓饱满等;诊断靠影像学(胸部X线、CT)及病史体格检查;治疗有保守、排气(胸腔穿刺抽气、胸腔闭式引流)、手术;不同人群如青壮年、老年、儿童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青壮年防剧烈运动等,老年重基础病控制,儿童谨慎治疗加强护理。
一、气胸的定义
气胸是指气体进入胸膜腔,造成积气状态。正常情况下胸膜腔是不含气体的潜在腔隙,当各种原因导致气体进入胸膜腔后,就形成了气胸。
二、气胸的分类
(一)按病因分类
1.外伤性气胸:多因胸部外伤所致,如肋骨骨折断端刺破肺组织,或利器、火器伤等直接造成气胸。
2.自发性气胸:又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自发性气胸多见于瘦高体型的青壮年,肺部多有肺大疱等基础病变,因肺大疱破裂引起气胸;继发性自发性气胸多见于有基础肺部疾病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结核、肺癌等,由于病变导致肺组织破坏,引起气胸。
(二)按胸膜腔压力分类
1.闭合性(单纯性)气胸:胸膜破裂口较小,随肺萎陷而闭合,空气不再继续进入胸膜腔。胸膜腔内压接近或略超过大气压,抽气后压力下降而不复升。
2.开放性(交通性)气胸:胸膜破裂口较大或因有粘连和牵拉,使破口持续开启,空气自由进出胸膜腔。患侧胸膜腔内压等于大气压,抽气后压力可短暂下降,数分钟后又恢复原状。
3.张力性(高压性)气胸:胸膜破裂口呈单向活瓣或活塞作用,吸气时胸廓扩大,胸膜腔内压变小,空气进入胸膜腔;呼气时胸膜腔内压升高,压迫活瓣使之关闭,致使胸膜腔内空气越积越多,压力持续升高,严重影响呼吸循环功能。
三、气胸的临床表现
(一)症状
1.胸痛:多为突然发生的一侧针刺样或刀割样疼痛,持续时间较短,随后可出现胸闷和呼吸困难。疼痛的程度与气胸发生的快慢、肺萎陷的程度以及个人痛阈等有关。
2.呼吸困难:气胸发生后,肺被压缩,有效呼吸面积减少,导致呼吸困难。其严重程度与气胸的类型、肺萎陷的程度和患者基础肺功能有关。对于既往肺功能正常的年轻人,少量气胸可能仅表现为活动后气短;而对于有基础肺部疾病的患者,即使少量气胸也可能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
3.其他症状:若气胸合并纵隔气肿,可能出现颈部皮下气肿,可触及捻发感;血气胸患者还可能出现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失血表现。
(二)体征
1.视诊:患侧胸廓饱满,呼吸运动减弱。
2.触诊:气管向健侧移位,患侧语音震颤减弱或消失。
3.叩诊:患侧呈鼓音。左侧气胸时,心浊音界消失;右侧气胸时,肝浊音界下移。
4.听诊:患侧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四、气胸的诊断
(一)影像学检查
1.胸部X线检查:是诊断气胸的重要方法。典型表现为患侧胸腔内可见无肺纹理的透亮区,肺组织向肺门方向压缩,压缩肺组织与胸壁间可见透光的脏层胸膜线。通过胸部X线还可判断气胸的程度,如肺萎陷的百分比等。
2.胸部CT检查: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气胸,如少量气胸、局限性气胸等,胸部CT比X线更敏感,能更清晰地显示肺组织的情况以及有无肺大疱等基础病变。
(二)病史和体格检查
详细的病史询问,如是否有外伤史、基础肺部疾病史等,结合典型的体格检查体征,有助于初步怀疑气胸。
五、气胸的治疗
(一)保守治疗
适用于少量闭合性气胸,肺萎陷程度小于20%且症状较轻的患者。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给予吸氧,一般情况下气体可在1-2周内自行吸收。同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症状是否加重等。
(二)排气治疗
1.胸腔穿刺抽气:适用于小量气胸(20%以下)、呼吸困难较轻、心肺功能较好的闭合性气胸患者。通过穿刺针将胸膜腔内的气体抽出,缓解症状。
2.胸腔闭式引流:适用于不稳定型气胸、交通性气胸、张力性气胸以及反复发生的气胸患者。通过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将胸膜腔内的气体持续引出,促使肺复张。
(三)手术治疗
对于反复发生的气胸、大量气胸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以及有明确肺大疱等基础病变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术等。
六、不同人群气胸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青壮年
1.多为原发性自发性气胸,常与瘦高体型、肺大疱等因素有关。在生活中应避免剧烈运动、屏气等可能诱发气胸的行为。若发生气胸,应及时就医,根据气胸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二)老年人群
1.多为继发性自发性气胸,常合并有COPD、肺结核、肺癌等基础疾病。其病情变化可能较为隐匿,且恢复相对较慢。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注意呼吸功能的维护,如鼓励患者咳嗽、咳痰,保持呼吸道通畅等。
(三)儿童
1.儿童气胸相对较少见,多因外伤或先天性肺发育异常等原因引起。由于儿童身体机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在治疗上更应谨慎,优先考虑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如保守治疗等,同时要加强护理,密切观察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确保患儿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