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气胸患者从病情观察、体位护理、呼吸道护理、胸腔闭式引流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等方面进行全面护理,包括观察症状体征、合理体位、保持呼吸道通畅与吸氧、妥善护理引流装置、安抚心理及提供合适饮食。
一、病情观察
1.症状观察
对于气胸患者,需密切观察呼吸困难的程度,包括呼吸频率、深度等。例如,轻度气胸可能仅有轻度胸闷,而大量气胸时患者会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加快,可达30次/分钟以上。同时要观察胸痛的情况,气胸引起的胸痛多为突然发生的针刺样或刀割样疼痛,持续时间较短,但也需留意疼痛是否有加重或缓解的变化。还要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若气胸导致缺氧严重,可能出现意识模糊甚至昏迷等情况。
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不同,儿童气胸时呼吸困难可能更易被忽视,因为儿童呼吸代偿能力相对较弱,需更细致观察其呼吸节律等情况;老年患者可能基础疾病较多,气胸症状可能被基础疾病掩盖,要综合判断。
2.体征观察
体格检查时要关注气管位置,大量气胸时气管可向健侧移位。患侧胸部叩诊呈鼓音,呼吸音减弱或消失。对于有基础肺部疾病的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发生气胸,体征可能不典型,需结合病史和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二、体位护理
1.一般体位
患者应取半卧位,这样有利于呼吸,可使膈肌下降,增加肺活量,减轻呼吸困难。半卧位时上半身抬高30°-50°,可使用床头支架或靠背垫等保持体位。
儿童患者取半卧位时要注意安全,避免滑落,可使用合适的儿童专用体位支撑用具。老年患者取半卧位时要考虑其骨骼肌肉情况,防止长时间保持体位导致压疮等问题,可定时调整体位。
2.特殊情况体位
若患者发生张力性气胸,情况危急,需立即取平卧位,并尽快进行急救处理,因为张力性气胸可迅速导致严重呼吸循环障碍。
三、呼吸道护理
1.保持呼吸道通畅
鼓励患者深呼吸和有效咳嗽,深呼吸可增加肺通气量,有效咳嗽有助于排出呼吸道分泌物。对于咳痰无力的患者,可进行胸部叩击,从肺底自下而上、由外向内轻轻叩击患者背部,每次叩击10-15分钟,每天3-4次,以促进痰液排出。
儿童患者咳嗽反射较弱,胸部叩击力度要适中,避免损伤儿童肺部组织;老年患者咳嗽无力时,除胸部叩击外,可配合使用吸痰器,但要注意操作轻柔,防止损伤呼吸道黏膜。
2.吸氧护理
根据患者缺氧程度给予合适的吸氧方式和氧流量。一般轻度气胸可给予鼻导管吸氧,氧流量1-2L/min;中、重度气胸可给予面罩吸氧,氧流量3-5L/min。要确保吸氧装置的通畅,定期检查吸氧管是否有堵塞等情况。
儿童吸氧时要选择合适的小儿吸氧面罩或鼻导管,注意氧流量的控制,避免氧流量过大对儿童呼吸道造成刺激;老年患者吸氧时要关注其呼吸变化,根据血氧饱和度调整氧流量,同时注意吸氧装置对皮肤的影响,防止压疮。
四、胸腔闭式引流护理
1.引流装置护理
胸腔闭式引流装置要保持密闭,防止空气进入胸腔。定期检查引流管是否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质。正常引流液初期为血性,随后逐渐变为淡红色,若引流液量突然增多或出现大量鲜红色血液,提示可能有活动性出血,需及时报告医生。
儿童使用胸腔闭式引流时,要特别注意装置的固定,防止引流管脱落或移位,可使用专门的儿童固定装置;老年患者皮肤松弛,固定时要更加小心,避免引流管松动。
2.引流管护理
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引流管受压、扭曲和折叠。患者活动时要注意引流管的长度,避免过度牵拉。定时挤压引流管,一般每1-2小时挤压1次,方向是从引流管靠近胸腔端向引流瓶端挤压,以保持引流管通畅。
儿童挤压引流管时力量要轻柔,遵循儿科护理原则;老年患者挤压时要根据其耐受程度调整力量,防止引起不适或损伤。
五、心理护理
1.情绪安抚
气胸患者由于突然发病,往往会产生紧张、恐惧等情绪。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给予心理安慰和支持。向患者解释病情和治疗措施,让患者了解气胸是可以治疗的,缓解其紧张情绪。
儿童患者的心理护理需要家长的配合,护理人员要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在患儿面前保持calm,给患儿传递安全感;老年患者可能因对疾病的担忧等产生焦虑情绪,护理人员要耐心倾听其诉说,给予关心和鼓励。
六、饮食护理
1.饮食原则
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以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康复。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如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儿童患者要保证营养均衡,根据其年龄提供合适的饮食,如婴儿要保证奶量摄入,添加辅食的儿童要注意食物的软烂和营养搭配;老年患者消化功能可能较弱,饮食要清淡、易消化,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防止引起便秘等问题,因为便秘时用力排便可能导致气胸复发。
2.具体饮食建议
可让患者多吃蔬菜粥、鸡蛋羹等易消化的食物。对于有糖尿病的气胸患者,要注意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对于有高血压的患者,要限制盐的摄入,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6g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