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出血的原因包括生理性、病理性和医源性三方面。生理性原因有月经间期出血(与激素波动、年龄性别、生活方式有关)和妊娠相关情况(如着床出血、先兆流产、异位妊娠);病理性原因包括妇科疾病(宫颈病变如宫颈炎、息肉、癌;子宫病变如息肉、肌瘤、癌;卵巢病变如功能异常、肿瘤)和全身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紊乱性疾病);医源性原因有宫内节育器影响(致不规则出血)和药物因素(避孕药、其他药物致出血)。
一、生理性原因
(一)月经间期出血
1.发生机制:在两次月经中间,即排卵期,由于雌激素水平短暂下降,使子宫内膜失去雌激素的支持而出现部分子宫内膜脱落,引起有规律的阴道出血。一般出血量较少,持续时间短,可伴有轻度的下腹不适或腰酸。
2.年龄性别因素:多见于生育期女性,青春期女性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尚未完全成熟,也可能出现类似情况;围绝经期女性卵巢功能开始衰退,激素波动时也可能出现。
3.生活方式影响:生活不规律、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可能影响激素分泌,增加月经间期出血的发生风险。
(二)妊娠相关情况
1.受精卵着床出血:部分女性在受精卵着床时,可能会出现少量阴道出血,一般发生在受精后6-10天左右,出血量较少,常为淡粉色或褐色分泌物。
2.先兆流产:多见于怀孕早期,孕妇可能出现少量阴道出血,常伴有下腹部隐痛或腰酸。其发生与胚胎染色体异常、孕妇内分泌异常(如黄体功能不全等)、免疫因素、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等)等有关。
3.异位妊娠:典型表现为停经后阴道出血,出血量一般少于月经量,多为不规则阴道出血,可伴有下腹部隐痛或酸胀感。异位妊娠的发生与输卵管炎症、输卵管手术史、输卵管发育不良或功能异常等有关,育龄期有性生活的女性需重点关注。
二、病理性原因
(一)妇科疾病
1.宫颈病变
宫颈炎:急性宫颈炎可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呈黏液脓性,伴有接触性出血,如性交后或妇科检查后阴道出血。慢性宫颈炎也可能出现间断性阴道出血或白带中带血。其发生与病原体感染(如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等)有关,性生活活跃的女性易患。
宫颈息肉:宫颈息肉表面血管丰富,质地脆弱,容易出现接触性出血,表现为性生活后或妇科检查后少量阴道出血,也可表现为月经间期出血或绝经后少量阴道出血。
宫颈癌:早期多为接触性出血,如性生活或妇科检查后阴道出血,晚期可出现不规则阴道出血,还可伴有阴道排液,多为白色或血性、稀薄如水样或米泔状、有腥臭味的液体。宫颈癌的发生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密切相关,多见于30-55岁女性。
2.子宫病变
子宫内膜息肉:主要症状为经间期出血、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或不规则阴道出血。子宫内膜息肉的形成与雌激素水平过高、炎症刺激等有关,育龄期及围绝经期女性均可发生。
子宫肌瘤:黏膜下子宫肌瘤可引起子宫收缩不良,导致月经周期缩短、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也可出现不规则阴道出血。此外,浆膜下子宫肌瘤一般较少引起阴道出血,但当肌瘤发生红色变性时,可出现腹痛伴阴道出血。子宫肌瘤的发生与女性性激素水平有关,多见于30-50岁女性。
子宫内膜癌:多见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主要表现为绝经后阴道出血,量一般不多,尚未绝经者可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紊乱。其发生与雌激素长期刺激子宫内膜、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不孕不育等因素有关。
3.卵巢病变
卵巢功能异常:如无排卵性功血,多见于青春期和围绝经期女性。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失调,导致卵巢不排卵,子宫内膜受单一雌激素刺激而无孕激素对抗,引起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出现阴道出血,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经期长短不一、经量不定或增多。
卵巢肿瘤:某些具有内分泌功能的卵巢肿瘤,如颗粒细胞瘤、卵泡膜细胞瘤等,可分泌雌激素,刺激子宫内膜增生,导致阴道出血。
(二)全身性疾病
1.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可影响凝血功能,导致凝血机制障碍,引起阴道出血。患者除了阴道出血外,常伴有其他部位的出血表现,如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
2.内分泌紊乱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或亢进,可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导致激素分泌异常,引起月经紊乱,出现阴道出血情况。
三、医源性原因
(一)宫内节育器影响
宫内节育器(IUD)作为一种异物,放置后可能引起子宫内膜局部炎症反应,导致子宫收缩异常,出现不规则阴道出血,一般在放置后的3-6个月内较为常见,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间期点滴出血等。不同类型的IUD对月经的影响可能略有差异,育龄期有宫内节育器放置史的女性需考虑此因素。
(二)药物因素
1.避孕药:服用短效避孕药过程中,如果漏服或服用方法不正确,可能引起突破性出血,表现为阴道少量出血。服用紧急避孕药后,也可能出现撤退性出血,一般在服药后一周左右出现,出血量可多可少。
2.其他药物:长期服用某些抗凝血药物,如华法林等,可能影响凝血功能,导致阴道出血风险增加。



